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黎族泥陶,是在泥与火之中淬炼出来的文化瑰宝。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有这么一群人,她们正在用手中的温度筑牢千年文化。
制陶工匠、带徒授艺、成立黎陶工坊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在青松乡,非遗传承人王柳娟颇具代表性。1月17日,在白沙青松乡松客路的黎陶工坊里,摆放着王柳娟及其团队的黎陶佳作,许多创意与自然环境相融相生,甚至可以说取材于大自然的文化元素,体现了黎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朴实追求。
工坊里,大家在讨论泥陶的制作。白沙融媒体中心供图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不可避免遭受巨大的冲击。但在王柳娟看来,挑战和机遇往往并存,突破各种困境与阻碍,常常伴随着创新创造、破冰突围。以前的黎陶外观粗犷古朴,且制作周期长,不便于融入现代生活。“我在陶艺上加以改良,把制作陶坯的工具从原来传统的木拍、竹片、竹跟,增加了割刀、画笔、转盘等辅助工具,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泥陶粉的制作时间,同时也使陶器变得更加美观,更具有观赏性。”王柳娟说。
除了使之更加美观、具有欣赏性,精湛的技艺背后还要凸显泥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这一点上,王柳娟将黎族儿女对大自然的理解、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呈现在泥陶制作过程中,创造性地把“龙之子”“大力神”“木棉情”“飞天鸟”等黎族图腾融入泥陶制作当中。同时,各种民族元素、祭祀陶罐则又表达黎族人缅怀先人的朴素情感。
泥陶与黎族人民结缘已久,沉淀下来了挖陶、挑陶、晒陶、捣陶、筛陶、和泥、制作器底、搓泥条、泥条盘筑、制坯、摆放陶器、露天烧陶等传统工序。王柳娟并不拘于“泥”,她的黎陶工坊完成的作品袭承传统,不失美感,栩栩如生,又具神韵,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村民活动现场制作泥陶。白沙融媒体中心供图
“2023年,已经有45名妇女群众跟着学习制陶技艺,营收超过120万元。”如何珍惜并继承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王柳娟认为,黎陶就像陈年老酒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发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