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展览,解锁椰雕的多种打开方式,既可以是花瓶、摆件和雕像等收藏品,也可以是冰箱贴、手机链等个性装饰,还能摇身一变成为别具特色的蓝牙音箱。

  日前,霸王茶姬携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名驹,在海口龙湖天街开展“椰海寻遗,茶启瑰宝”非遗椰雕限时展览,吸引了众多市民观展体验。

  茶饮+非遗+文创的融合尝试,让人们看到非遗跨界的无限活力。近几年,海南非遗纷纷走出深闺,尝试以品牌联名、文创产品、手工体验、特色活动等形式,在传承老技艺的同时,融入现代化场景,探索出保护和开放平衡的多元活化路径。

  织娘在活动现场展示黎锦技艺。

  老传承遇上新文创

  “之前拼手速抢到了椰雕冰箱贴,没想到今天能在线下了解它的故事。”在“椰海寻遗,茶启瑰宝”展览现场,“00后”消费者李思琪好奇地了解椰雕传承和发展历史。她说,本来只是图好看才买的冰箱贴,没想到椰雕作为海南非遗,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

  上个月底,椰雕冰箱贴刚上线,李思琪便马上到门店下单,如愿买到了心仪的冰箱贴套组。这套冰箱贴以椰壳结合金属为材质,分别做成茶盏、窗花等形状,上面精美地雕刻着船、海浪、椰树、钟楼、船型屋等充满琼岛风情的元素。

  霸王茶姬椰雕联名的冰箱贴。

  “椰壳系列文创的热度十足,几乎上架即售罄。”霸王茶姬海南公司总经理聂诗飞介绍,结合百店店庆,此次霸王茶姬与吴名驹传承人合作,提取椰雕中的经典元素和典型纹样,经过创新化设计改造,推出茶盏、冰箱贴、摆件灯以及手机链等文创产品,还设计了一米多高的椰雕艺术作品供展出。

  “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才能保持非遗的生命力,与茶饮品牌的联名是种积极的探索。”吴名驹认为,海南椰雕历来有作为茶具、酒具的传统,这次和年轻的茶饮品牌联名,在功能和文化中都能找到契合点,也激发了非遗活化的新思路。

  吴名驹认为,非遗活化不一定要拘泥于非遗原原本本的使用,更着重对非遗资源的有效利用。例如说,只是简单地展出非遗作品,很难联接起市民的使用体验和情感认同,但如果提取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实用功能的文创产品等非遗衍生品,更容易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里,拉近与市民距离。

  其实,走文创跨界路线的不仅是椰雕,黎锦、黎陶、东山草编等一众海南非遗,纷纷尝试趣味文创讲述悠远的文化记忆。

  霸王茶姬椰雕联名的雕塑。

  今年年初,霸王茶姬联名海南省博物馆和省图书馆共同推出海南黎锦冰箱贴、披风和提花包等文创产品,并开设线下体验课堂。设计团队以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黎族妇女筒裙和清代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作为设计灵感,提取紫、橙、白等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独特配色和黎族织锦中那些沉淀着岁月的经典纹样,将它们精巧地展现在产品上,让黎锦文化火热“出圈”。

  “非遗文创产品在设计中,并不局限于其本身的功能,而是挖掘它们的典型特征,和现代生活的使用场景结合。”中国国家图书馆海南区域负责人柴华介绍,例如传统黎锦服饰,通常售价昂贵且日常生活中使用场景少,消费者购买门槛较高,但提取其中经典元素,应用在冰箱贴、手包、杯子等日常用品中,能够极大降低市民接触门槛,也让他们更愿意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

  老技艺碰出新火花

  跨界,越发成为非遗活化的重要方式,产品跨界的同时,活动跨界和体验跨界也成为人们解锁非遗的新形式。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霸王茶姬同步在友谊阳光城开展椰雕DIY活动,近百位市民用椰雕配件和针线,制作出椰雕风铃、手链和钥匙扣以及手绘椰雕碗等手工艺品。

  “绘制椰雕很有趣,没想到椰子还能这么玩。”小红书网友“观星者”参加活动后意犹未尽,希望能够有更多的非遗手工体验活动。

  “在推出非遗文创产品的同时,我们也会同步开展线下体验活动,其中手工类最受茶友们欢迎,也是举办呼声最高的活动类型。”聂诗飞表示,今年,黎锦非遗体验课堂邀请手工传承人现场示范和讲述黎族传统纺染织绣的精妙技艺,让不少茶友纷纷叹服。

  市民参加黎锦非遗体验课。

  简化的手工体验,让市民们也能在短时间内,沉浸式体验非遗的奇妙之处,持续加深情感链接。

  在海南省文化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在现场手把手授课,共同开展的“海文学堂”海南传统手工艺亲子体验活动,成为人们体验非遗技艺的品牌活动,东山草编技艺、海南椰雕、海南贝雕等众多非遗技艺,吸引了市民游客前来体验。

  住在附近的市民陈惠,每逢周末便带着孩子报名参与这些体验活动。在展示中心里,汇集了各类海南非遗,不仅能看、能品,还能亲手体验,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它们。

  “比如说草编、藤编这些我们小时候常见的工艺,现在已经逐渐在城市远去,现在能带着孩子来体验我的儿时记忆,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陈惠说,这些非遗技艺不仅能够完好保留,又迭代升级,样式更潮,功能更多,让人十分欣喜。

  如今,人们尝试将诸多非遗中蕴藏的传统文化之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实用性的功能让非遗文创和体验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在购买文创产品时,购买的不仅是一份商品,更是购买一份情感和文化。因此,在设计文创产品和体验活动时要注重情感价值和文化内涵,让人们在使用中感受非遗的魅力。”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孙海兰表示,例如黎锦等非遗,过去由于使用场景的缺乏,对大众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淡化,但现在作为文创产品、文旅产品又收获大众青睐,产生了新的情感和文化链接,便实现了使用功能的转换。

  市民身披黎锦纹样的披肩参加活动。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邓钰摄

  老课题有了新思路

  这几年,海南非遗的跨界活动屡屡出圈,也让人们思考起非遗活化这一老课题的新思路。

  去年,海口市旅文局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会联手,把非遗搬进菜市场,打造了一场海口菜市场非遗生活周,其中菜市场非遗艺术展、非遗台秀、非遗传承人絮叨会等众多活动内容,受到市民游客的青睐,也让非遗周迅速在线上线下走红。

  “把海南的非遗搬进菜市场进行展示,让更多的非遗融入市井生活中。同时也传递出一个声音,非遗也可以玩得很年轻、很时尚、很潮流。”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会会长黄垚森说。

  在烟火气中遇见非遗。今年,海口在开展“非遗拾光・漫游椰城”2025海口非遗艺术月系列活动时,尝试在荣山寮、自在湾、骑楼老街、东坡老码头等城市地标、景区植入非遗元素,通过演绎、市集、互动等形式,打造一场家门口沉浸式的“非遗盛宴”,让人们感受非遗魅力、体验传统技艺,助力非遗多元化表达和传承。

  “要让人们看到、买到才能了解到非遗。”该活动主办方表示,让充满烟火气的非遗场景,成为年轻人时尚的社交场所,让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非遗。

  非遗的活化和创新推广,仍需多方共同努力。“各方仍需共同发力,进行保护性开发。比如说形成政府推广、传承人把关、企业开发的良性运转机制。”孙海兰建议,非遗活化须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在把握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同时,打造具有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产品和体验,并与现代科技、新媒体结合,不断扩大非遗影响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