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感,这个听起来熟悉却又不容小觑的“老对手”,每年都会如期而至,它不仅传染性强,更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威胁我们的健康。


我们首先必须认清一个事实:流感≠普通感冒。它的病毒更凶猛,引发的症状更重,通常以高烧(39~40℃)、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为主要特征,并伴有显著的乏力感。而普通感冒则多以打喷嚏、流鼻涕等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较轻。


历史上,流感在百年内曾引发5次全球性大流行,因流感导致的重症甚至死亡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对流感保持警惕,绝不可掉以轻心。

近期省人民医院流感数据提示,流感毒株发生变化,冬季流感毒株以H3N2为主,较以往的甲型H1N1相比,大众对现流行的H3N2毒株的免疫力就会更低一些,需引起重视。

流感并非“扛一扛就好”,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尤其特定人群感染后风险更高。流感病毒可能侵袭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引发多种并发症。

如果身体免疫功能较弱或身体状态特殊,感染流感后更易发展为重症,需重点防护!

很多人认为“查个血常规就能确诊流感”,但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查个血常规就能确诊流感”,其实这种认知并不准确——仅通过血常规无法确诊甲乙流。流感是病毒感染,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和“病原学”两个层面综合判断。



流感在家庭内的传播风险较高,一旦家人确诊流感,如何科学防护、避免其他成员被传染,就成了重中之重。


如果不幸感染流感,及时规范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缩短病程,甚至降低并发症风险。其中,发病48小时内是抗病毒治疗的黄金期,抓住这个时机用药,效果会更明显。





比起感染后治疗,提前预防显然更重要。应对流感,我们可以从“疫苗接种、药物预防、日常防护”三方面构建全面防护体系,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
疫苗接种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推荐60岁及以上老年人、6月龄至5岁儿童、孕妇、6月龄以下儿童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每年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建议对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暴露后预防,不要迟于暴露后48小时用药。可使用奥司他韦等(剂量同治疗量,每日一次,使用7天)。
一般预防
1.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2.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3.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4.出现流感样症状应注意休息及自我隔离,前往公共场所或就医过程中需戴口罩。


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明明接种了流感疫苗,怎么还会感染流感?”其实,接种疫苗后仍可能感染,但感染风险会降低60%以上,且感染后症状更轻(多为低热、轻微乏力)、病程更短(通常3—5天),发展为重症的概率大幅下降,这已经是疫苗带来的重要保护。
所以,若你或家人出现高热、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或怀疑感染流感,请务必重视并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切勿凭自我判断自行用药或拖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