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清晨的叫醒服务,不是闹钟的机械鸣响,而是从街头巷尾弥漫开来的、混合着骨汤氤氲和卤汁浓郁的气息。这是一天伊始最温柔的信号,一场深入城市肌理的集体仪式。
海南人的早餐少不了一碗热乎的粉。海南日报记者武威摄
对海南人而言,早餐吃一碗粉,绝非仅是果腹之举。这是一日之中最先确认的身份归属,是刻在味蕾上的文化密码,更是一场流动的人情盛宴。
定安仙沟腌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邓钰摄
一碗粉,一张味蕾绘就的“地理身份证”
你若问一个海南人的乡愁何解,他大抵会向你描述一种具体的味道:是海南粉卤汁的浓香,是万宁后安粉汤的胡椒辛暖,是儋州米烂配料的缤纷爽口,亦是文昌抱罗粉的汤鲜粉滑。
这碗粉,就是他的地理身份证。
海口海南粉的繁复考究,十几种配料一字排开,卤汁熬制是各家店的最高机密,口感丰盈,层次分明。这碗“腌”出来的粉,哲学在于“融合”,将世间百味搅拌调和,最终达成和谐的统一,恰如海口这座城市的性格。
海南腌粉
万宁后安粉的直给热烈,是沿海渔民文化的缩影。一大勺提魂的胡椒投入奶白色的汤中,瞬间点燃味蕾,驱散海边的晨雾与湿寒。它不事雕琢,却温暖坦荡,体现着一种直面生活、充满生命力的原始能量。
儋州米烂清新雅致,精致的配料摆盘宛如艺术,酸爽的口感最能应对炎炎夏日。它吃的是“拌”的功夫,是分寸感,是将寻常食材巧妙搭配的匠心,一种于平淡生活中创造美学的智慧。
儋州米烂
在海南,几乎每个市县都有自己的地方粉面,它们就像舌尖上的“地图”,定义了海南人独特的地域认同感。它超越了行政区的划分,以一种更温情、更牢固的方式,将人与故土紧密相连。
海南粉
“嗦粉”声里,藏着海南的生活哲学
海南的粉店,是这座城市最先苏醒、也是最充满烟火气的地方。这里从不讲究“食不言”的规矩,相反,它自带一套喧闹而生动的声音系统。
“阿姨,一碗腌粉!”“阿vo,加个蛋!”此起彼伏的点单声是序曲。
港门粉
紧接着,便是那最富生命力的核心乐章——“嗦嗦嗦”的吸粉声。这并非不雅,而是对美味的至高礼赞。唯有用力嗦吸,才能让粉与汁水、空气充分混合,在口中达成完美的味觉爆破。这是一种沉浸式的、毫不掩饰的享受,体现了海南文化中务实、率真、追求本真的生活哲学。
碗筷的碰撞声、熟客间用海南方言的寒暄声、老板娘中气十足的招呼声,共同谱写了海南清晨最动听的生活交响乐。在这里,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和穿着拖鞋的阿公可以毗邻而坐,共享同一份美味带来的简单快乐。这碗粉,无形中消解了社会身份的隔阂,创造了一个短暂却真实的、平等而温暖的公共空间。
陵水酸粉
传承的滋味:人情“腌”出来的时光
许多深藏功与名的老粉店,多是家庭作坊,一代传一代,一开就是几十年。它们不仅是餐馆,更是社区的锚点,承载着集体的记忆。
在罗家杏海南粉店内,罗家杏在做海南粉,罗家人与海南粉的缘分已持续近百年。海南日报记者王聘钊摄
老板的记性总是很好:“今天还是和之前一样吗?”“妹啊,给你抹零了。”这种不经意的关照,是用几十年光阴“腌”出来的人情味,比任何秘制卤汁都更为醇厚。
食客们吃的也是一种习惯,一种从孩提时代被父母牵着来,到如今领着自家孩子来的生命循环。这家店见证了你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你也见证了店家小孩从在角落写作业,到成为接手锅勺的新掌柜。时光的味道,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熬进了汤里,拌进了粉里,成为一种关于传承的集体记忆。
文化内核:一碗粉里的热带岛屿生存智慧
纵观海南纷繁的粉类早餐,其背后蕴藏着适应热带海岛环境的生存智慧与文化选择。
能量补充的智慧:海南气候炎热,历史上农耕、渔猎都是重体力劳动。一碗扎实的、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粉,能高效提供一上午劳作所需的能量,远比稀饭馒头顶饱。
后安粉
开胃解暑的智慧:无论是腌粉中的酸笋、酸菜,还是汤粉中大量的胡椒,这些重口味配料都能在炎热天气下刺激食欲、发汗祛湿,是应对高温高湿环境的绝佳策略。
物尽其用的智慧:粉的配料多为本地易得的食材:海边的小鱼小虾制成虾酥,家畜的内脏熬入汤中,各类蔬菜腌制为酸菜。这体现了一种珍惜物产、化寻常为美味的民间智慧。
石山老粉。周经纬摄
所以,当你踏入海南,务必要品尝一碗粉。循着香味,钻进一家烟火气升腾的本地粉店。
不要只是品尝,请用心感受。你会发现,你捧着的不仅仅是一碗粉。你捧着的,是一张味蕾的地图,是一曲生活的交响,是一份传承的记忆,更是海南人豁达、务实、温暖、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内核。
这,便是海南早餐一碗粉里,所承载的,沉甸甸又热腾腾的江湖。
监制:陈荟蔓
文案:蔡千岚
海报/手绘:梁语峥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