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发生一起3名本地居民误采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中毒患者年龄从48—60岁不等,均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及时入院检查及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
根据患者提供的野生蘑菇采集地点,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采集到一份相同的野生蘑菇样本,经种类鉴定和毒性分析,发现导致本次中毒事件的元凶为旧热带青褶伞(Chlorophyllumpalaeotropicum)。这是首次发现误食该种引起的中毒事件,证实其具有胃肠炎毒性。
什么是青褶伞?
青褶伞是蘑菇的一个属,隶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蘑菇纲、蘑菇目、蘑菇科。青褶伞属全世界共记载并被承认的种类超过30种,是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野生大型真菌类群之一。
在中国,加上本次发现的旧热带青褶伞共报道该属8种,其中7种有毒,均可造成胃肠炎型中毒,分别为大青褶伞(又称为铅绿褶菇、绿褶菇)、细柄青褶伞、球盖青褶伞、变红青褶伞、乳头青褶伞、球孢青褶伞和旧热带青褶伞;食用菌1种,为陀螺青褶伞。
在地理分布上,青褶伞属物种分布广泛。其中大青褶伞最常见,广泛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群生或散生于阔叶树林地上、林缘草地上,是我国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毒蘑菇。近年来从众多的大青褶伞中毒事件现场发现,在农村或山区,该种常见于菜地、路边草地、荒地上或锯末堆上,甚至生于垃圾堆旁,在城市常见于公园内、小区草坪上或楼顶的小菜园内,俨然成了离人群最近的毒蘑菇种类。
临床表现
食用后30分钟至6小时内发病,青褶伞属物种可引起胃肠炎型中毒。研究人员从大青褶伞中分离到的一种蛋白:青褶伞,经腹腔注射可在3小时内引起小鼠腹腔大量出血而死亡。但青褶伞属物种引起的人类中毒案例一般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不会危及生命。
海南常见的青褶伞中毒情况
海南夏秋季高温多雨,野生蘑菇生长旺盛,其中青褶伞属物种是海南最常见且导致中毒事件最多的毒蘑菇类群。中毒事件中常见的物种有大青褶伞、球盖青褶伞、变红青褶伞和本次中毒事件中发现的旧热带青褶伞。该属物种从春季到冬季均有发现,夏秋季为生长旺季。海南常见的生长地点:路边、公园、小区草坪、菜地、锯末堆,甚至垃圾堆旁。
蘑菇中毒后如何急救?
如果不慎误食,请保持镇静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催吐:如果中毒者神志清醒,应尽快催吐。可以用手指或勺子柄刺激舌根部,或者饮用大量温盐水后催吐,以减少毒素吸收。
保留样本:务必保存好未烹饪的蘑菇样本,或者用手机清晰拍下蘑菇的照片(包括菌盖、菌褶、菌柄,生长环境)。这能为医生诊断和救治提供关键依据。
立即就医:一旦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食用了野生蘑菇及其种类、进食量、进食时间。目前,世界上尚无治疗毒蘑菇中毒的特效解毒药,唯一的办法就是及早治疗;临床治疗时主要采用催吐、洗胃、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及脏器支持治疗。
重要预防提醒
切勿相信民间鉴别方法: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在形态上非常相似,甚至专家也难以分辨。颜色是否鲜艳、能否生虫、与银器同煮是否变黑等民间传说都不靠谱。
牢记“三不”原则:预防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坚决做到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任何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