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抓螃蟹,下午抓鱼……”自开渔后,崖州区梅联社区的渔民甘世龙整天乐呵呵,出海的快乐又回来了。他用于出海的是小渔船,每天早出晚归,收获不少。
“刚上岸,两百多斤的大石斑鱼寻找有缘人,手快有手慢无……”对于开公司的肖石成来说,开渔了,他又能大干一场。
在三亚,渔民从事捕捞,商贩进行销售,企业与科研单位协同延伸产业链,稳步建设“蓝色粮仓”,为南海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8月22日,渔船陆续回到三亚崖州中心渔港。记者沙晓峰摄
渔港作业繁忙有序
安全生产保障到位
近日,三亚市崖州中心渔港这个海南省首个国家级中心渔港更加繁忙了——渔船陆续出海、回港,码头喧闹,空气中弥漫着鱼腥味,渔民、商贩与市民游客共同绘就了一幅生动的“海上丰收图”。
8月22日,三亚崖州中心渔港,渔民在整理渔获。记者沙晓峰摄
上午9点多,渔民从船上卸下渔获,一箱箱搬上岸。渔获以马鲛鱼、带鱼、金线鱼为主,也有虾蟹,工人推着小车来回穿梭。
林大海是一艘船的船主。他站在甲板上指挥卸货,脸上带着些许倦容。此次出海5天,捕回满满一船舱的渔获。“本次渔获产量较休渔前有所提高,价格还行。”问他感受,他顿了顿:“出海虽然辛苦,但家里靠这个吃饭。安全回来、有货可卖,挺好的。”
在码头交易区,鱼贩正对渔获进行分拣、称重和装箱。一名鱼贩表示,近期每天凌晨都会前来采购,以保证货源新鲜、供应及时。“这两天,天天凌晨来‘抢货’,慢一步好货就没了。”
为保障渔业生产安全,崖州中心渔港启用了动态监管平台,对在港渔船实行24小时卫星定位监控。“我们已建立全流程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定期检修消防设施、排查走锚隐患、建立气象预警机制等,确保渔业生产平稳有序。”渔港相关负责人李海龙说。
产业升级提质增效
科研赋能转型发展
与码头的忙碌不同,乘着海南自贸港建设东风“转型”的崖州中心渔港还呈现出另外一派繁忙景象:
渔港内的深海渔业精深加工生产基地已配备标准化加工设备,三亚水产苗种南繁生态产业园也建成多个现代化养殖池,初步形成集生产、科研、加工于一体的产业生态。
“我们正从传统渔港向现代化渔业综合体转型。”三亚崖州湾农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磊介绍,渔港已吸引陈松林院士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入驻。
崖州中心渔港是省、市重点工程,也是实现三亚“三港分离”的重大公益性民生工程。2024年12月,该渔港通过农业农村部“国家级中心渔港”认定,成为海南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并顺利通过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中期验收。
当前,渔港片区项目累计已投入资金38亿元,1号冷库、联排制冰楼、水产品交易中心等生产经营设施及保障设施均已建成。
此外,三亚水产苗种南繁生态产业园项目占地158.4亩,养殖水体超6万立方米,涵盖引种隔离、种鱼培育、工厂化育苗等环节,可满足多样化养殖需求。
“三亚凭借优良气候、适宜水温等自然条件,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苗种繁育基地。”赵磊说,三亚水产苗种上市时间较周边市县早15天,较广东、福建分别提前约80天和100天,可实现全年持续供应种苗,区域渔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科技引领深海开发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三亚积极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体系,推动渔业从近岸捕捞向深远海智能化养殖转型,为“蓝色粮仓”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目前,三亚已获批建设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316口深水网箱已投入养殖。2024年,全市渔业产值增长11.2%,其中海水产值增长13.0%。
据统计,今年1—7月,三亚水产品累计总产量为28479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19597吨,养殖总产量为8882吨。
在三亚西岛西北侧海域,200万尾金鲳鱼苗在4个深水抗风浪网箱中畅游。由海垦集团打造的海垦(三亚湾)深远海养殖项目采用智能化投喂和病害监测技术,将金鲳鱼生长周期缩短至6个月。
“项目首批成鱼将于今年11月上市,与广东湛江等地错峰供应市场。”项目负责人表示,这种“装备+养殖+加工”的全产业链模式,成为三亚深海养殖的新范式。
在三亚湾农渔业区西岛海域,三亚环农集团的深海网箱养殖基地内,工人们正投喂金鲳鱼。“这里水温常年保持在23℃以上,加上一类水质,为金鲳鱼养殖提供了优良条件。”该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是全国冬春季金鲳鱼的主要产出地,占全国冬春季金鲳鱼总产量的90%以上。
此外,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等多个牧场加快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海洋生物在海洋牧场聚集、繁殖、生长。
近年来,在打造“蓝色粮仓”新路中,三亚并不局限于纯粹的深海网箱养殖,而是将深海网箱与海洋牧场以及休闲渔业相结合,形成“养殖+生态保护+休闲渔业”的新业态。
当前,三亚不断优化渔业产业布局,强化科技支撑和基础设施保障,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为保障国家“蓝色粮仓”和促进渔民增收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