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天光未亮,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昌江矿区中学还笼罩在宁静之中,刘海英已经起身,开始了一天的忙碌。2012年,从陕西宝鸡考到海南读大学的刘海英毕业后,在三亚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一年后来到昌江矿区中学任教,从此扎根于此,至今已在这里从教十二个年头。
刘海英正在教课。记者鲁启兰摄
在刘海英看来,“教育就像种地,没有捷径,唯有精耕细作。”他始终以“人勤地不懒”的朴实信念,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亟待培育的种子。他认为教师要像老农一样,扛起责任的“犁铧”,在这片教育的“田地”里,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犁”出希望的原野。
在同事眼中,刘海英是那个“教案写得密密麻麻”的老师。他深信“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先有一桶水”,大学《普通生物学》教材改版3次,每个版本他都反复翻阅,本学科的知名学术期刊更是每期不落。深夜灯下反复推敲教学设计,休息日里积极参加各级教研培训,与同行交流探讨疑难问题,已成为他多年不变的习惯。
在学生心里,他是“幽默风趣、讲课生动”的引路人。他善于将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生活情境,每堂课都设法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设疑、推导、解决,让知识活起来、被用起来。
刘海英正在为学生答疑解惑。记者鲁启兰摄
而家长们的评价更是真切:“比我还关心我孩子的学习。”面对因家庭离异而沉默内向的孩子,他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待因早恋而成绩下降的学生他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曾有一位学生因与家长关系紧张产生厌学情绪,他多次利用休息时间家访,与家长促膝长谈,和孩子耐心沟通,帮助学生成功走出阴霾考上大学。
这些评价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付出。每天清晨,刘海英陪学生早读;傍晚六点半后,他还在教室督促晚读。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深入了解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教育没有一劳永逸的万能法,必须根据‘庄稼’的长势,探寻瓶颈原因,不断反思,动态调整,同时以爱意浇灌,才能让每一株‘幼苗’都茁壮成长。”刘海英说。
令他欣慰的是,曾经的一名学生在他的影响下考入了四川师范大学,选择了和刘海英任教科目一样的生物专业。“她和我说,毕业后要回到家乡,当一名好老师。”这样的反馈,给予了刘海英无限动力。
在教学上,刘海英不断尝试新方法。发现“填鸭式”补课效果不好,就立即改为学生自主自学课;看到学生缺乏计划,就要求每个人制定从每日到每学期的学习目标,并亲自检查落实。这些努力渐渐结出果实。他所带班级的学生成绩稳步提升,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在各类集体活动中也表现出色。
刘海英正在批阅学生作业。记者鲁启兰摄
凭借出色的工作实绩和公认的师德风范,刘海英先后获得海南省“教坛新秀”“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等称号,2025年还荣获“海南省优秀教师”称号。但荣誉加身,从未改变他的初心,“如何让‘庄稼’自己努力向下扎根、向上吸收养分,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是我下一步要攻坚的课题。”他知道,教育是一场漫长的耕耘,唯有以爱为底,以勤为径,才能静待每一朵花绽放。
当清晨五点半的闹钟再次响起,新的一天又将开始,新的希望正在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