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红毯、点朱砂、开蒙礼……9月1日,开学季如约而至,海南各地幼儿园迎来久违的热闹。教师们精心布置园所,迎接“萌新”入园。
幼儿园作为教育之路的重要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小神兽”们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憧憬,蹦蹦跳跳迈入幼儿园,如何呵护这些“新苗”健康成长,成为老师和家长心中的头等大事。
分离焦虑如何缓解?适应幼儿园生活有哪些“妙招”?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采访。
优美环境:幼儿园像家一样温馨
位于海口市美兰区和平南横巷3号的海南省机关幼儿园海府新园,不久前完成迁址揭牌。崭新的园所内,教室宽敞明亮、功能齐全,配备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桌椅、教具和丰富的游戏材料。
“新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善,空间层次丰富,孩子们能在这个充满童趣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海南省机关幼儿园园长钱芳说。
新学期伊始,许多初次入园的孩子,都面临着从家庭环境到幼儿园集体环境的巨大转变,能否顺利适应第一周的幼儿园生活尤为关键。对此,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幼儿园园长陆家锐表示,营造像家一样温馨的环境,能有效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降低他们对环境的陌生感。
“我们在幼儿园绘本区摆放了许多毛绒玩具和小沙发,地面铺设卡通地垫,让孩子可以像在家里一样自由自在地阅读。”陆家锐说,老师还会播放轻柔的儿歌,用温和的语调讲故事,鼓励孩子与同伴、老师交流,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为帮助小班孩子尽快熟悉环境,海南省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将教室布置成童趣盎然的小世界,并通过设置“好奇心橱窗”,展示孩子的手工作品等方式,增强他们对幼儿园的归属感。
海南省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开启新学年。受访者提供
“同时,我们还邀请大班的小朋友担任礼仪小使者,在门口迎接弟弟妹妹,通过‘以大带小’的结对方式帮助小班孩子缓解分离焦虑,感受来自同伴的温暖与支持。”海南省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园长李琴说。
除了在物理环境上下功夫,情感环境的营造也同样重要。陆家锐认为,孩子对幼儿园的信任,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对老师的情感依赖。老师应通过温柔细腻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被接纳”的安全感。例如,老师应提前了解每个孩子的小名和喜好;蹲下来平视腼腆的孩子,用温柔的眼神交流。在日常互动中,及时关注并回应孩子的表情和动作,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安吉游戏:点亮孩子的生命之旅
骄阳似火,葵花向阳而生。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中心幼儿园里,处处洋溢着活力与热情——
这一边,孩子们在攀爬区、沙水区、积木区等多元区域快乐游戏;那一边,教室里的孩子正天马行空地画画……
孩子们在琼中幼儿园观察昆虫和创作手工作品。受访者提供
“我们始终秉承‘快乐游戏’的教学理念,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自由探索、熟悉环境,以自己的方式感知新生活,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中心幼儿园园长张虹表示,自开展“安吉游戏”本土化实践以来,该园以游戏为载体,就地取材制作游戏材料,确保孩子每天拥有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据介绍,“安吉游戏”源自浙江省安吉县,是一种以“让游戏点亮儿童的生命”为理念的学前教育实践,旨在通过游戏帮助幼儿发展“投入、反思、冒险、喜悦与爱”等特质。该实践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16个未来教育(教育4.0)创新模式之首。2020年,琼中被遴选为教育部安吉游戏推广计划实验区。
在琼中多所幼儿园里,“安吉游戏”理念已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师在游戏中观察、记录孩子的言行,孩子通过绘画等方式记录游戏内容,并与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教师随后对交流案例进行研讨,提升自己对幼儿表达的解读能力。在游戏中,幼儿能自然习得很多经验和知识。
孩子们在琼中幼儿园观察昆虫和创作手工作品。受访者提供
“这样的环境和互动,既能让孩子在自主游戏中成长,也能在轻松氛围中建立积极的师幼关系。”张虹说。
秉承“大自然就是活教育”的理念,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幼儿园还将黎族、苗族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幼儿园里,“黎苗文化长廊”中悬挂着孩子们绘制的黎锦图案,“黎苗小木屋”中陈列着槟榔果、椰壳等自然游戏材料。
“孩子们经常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创作,如编织黎锦小挂件、用彩泥塑造黎族文化图案等,在亲手触摸和制作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陆家锐说。
此外,幼儿园教师还会带领孩子们跳竹竿舞,场面热闹非凡。孩子们在游戏时间可尽情体验“赶野猪”等民间游戏,或用木杆推椰壳、抛接槟榔果沙包等,玩得不亦乐乎。
科学应对: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孩子拽住父母衣角哭闹,不让父母离开;有的父母刚一转身,孩子就坐在地上大声哭喊“我要妈妈”……在开学季的幼儿园门口,此类场景时有发生。这其实是儿童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也是孩子对陌生环境的自然反应。
“分离焦虑是正常现象,破解的关键在于信任和引导。”海南省机关幼儿园教师王圆圆表示,入学初期,应加强家园联系,形成教育合力,积极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
陆家锐认为,家长的情绪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家长如果过度焦虑或不舍,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紧张情绪,建议家长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再用科学方式帮助孩子过渡。
送孩子入园时,家长不宜拖泥带水或偷偷溜走,这样反而更容易加重焦虑。陆家锐建议,与孩子分别时,可以蹲下来给孩子一个拥抱,明确告知其回家时间;接孩子回家时,应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少追问细节,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孩子分享园中生活。同时,应避免说“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等负面话语,多传递积极信号。
对孩子而言,可通过分散注意力、接纳情绪宣泄等方式,帮助其建立对幼儿园的“可控感”,让他们感受到“分离不是失去爱,只是暂时的分别”、幼儿园里充满学习的乐趣和老师的关爱。
“分离焦虑是阶段性现象,信任是最好的解药。”陆家锐表示,家长应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与老师的丰富经验,避免过度干预,为师生留出建立信任的空间。
王圆圆补充道,幼儿园还可以允许孩子带一件熟悉物品入园,作为情感寄托;通过拥抱、温柔交谈、玩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快速建立信任、认识新朋友等。
“我们也会主动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园情况,积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缓解家长的焦虑。”王圆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