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载耕耘,硕果满枝。自2023年启幕,崖州文化研讨会聚焦崖州文化传承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与崖州古城保护开发等议题,发表真知灼见,激荡思想风云。

10月21日,以“崖州文化与历史文化名人黄道婆”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三亚举办。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程龙摄

  棉纺传奇,衣被天下。今天,2025崖州文化研讨会在三亚如约而至。专家、学者将目光转向一位女性——黄道婆。这也是三届论坛以来,首次将具体人物作为研讨会主角。

  为什么是黄道婆?她有着怎样的事迹,牵动琼沪两地人的心?新时代研究黄道婆,对弘扬崖州乃至琼南文化有何作用?

  研讨为何是黄道婆

  黄道婆,何许人也?

  这位衣被天下的棉纺织家,以革新织艺、泽被民生的传奇人生吸引历代研究者倾心探寻。当天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黄道婆的籍贯生平等抒发自己的意见。

  黄道婆塑像。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程龙摄

  在历史上,关于黄道婆其人其事的记载存之甚少。“元代有两部重要文献记载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介绍,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

  而王逢的《梧溪集》对黄道婆的籍贯和出行方式又做了更细致的描写:黄道婆,松之乌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躬纺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

  有关黄道婆的记载落在史书上,仅薄薄几句,但其引申出的内容却影响深远:黄道婆在松江与海南均有长期生活的经历,并在江南地区传播她在海南学到的纺织技术,由此搭建起海南与江南交流的桥梁。

  在民间,有关她的传说和故事口耳相传、绵延至今。乡民们感念她的恩德,为她建祠,形成祭祀“先棉”的习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将其称为“世界级古代女科学家”。

  黄道婆是幸运的,有幸被记录、被传播、被发扬。人们为何如此偏爱黄道婆?

  “流落天涯海角穷途末路,我们会有怎样的选择?黄道婆的做法令人敬佩。”在著名作家、海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孔见看来,黄道婆是绝处逢生、绝地反击的代表。“她行到山穷水尽处,但并没有沉沦下去,而是在海岛找到了‘宝’。她厉害之处在于在六无之地可以站立起来,实现自我蜕变和超越。”孔见认为,这也是崖州文化中,打动人心的部分。

  在研讨会现场,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著名社会经济史专家叶显恩更将黄道婆称为“闯海人”。

  叶显恩认为,一位年轻的姑娘在古时条件不便的情况下,可以跨越山海,千里迢迢从上海进入充满活力的多元文明交汇地崖州,其内心必然有不畏艰险的坚韧意志与敢为人先的闯劲。

  于绝境中寻出路的坚韧、跨越山海拓新局的闯劲及将所学惠及众生的无私,黄道婆身上展现出的精神,代代相传,构成了崖州文化的一部分,也让这一女性形象即便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

  贡献“棉线”串起琼沪两地

  岁月流转,关于黄道婆的籍贯故里与生平过往,学界的探寻与争鸣从未停歇。

  崖州文化研究学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教授陈光良坦言,虽然黄道婆身世等有争议,但她在崖州学习纺织技艺,在棉纺织技术和生产工具上作出巨大贡献是不争的事实。

图为与会嘉宾在现场认真聆听。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程龙摄

  南宋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记录海南妇人不种桑养蚕,“惟织吉贝、花被、缦布、黎幕”;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描述海南织品:黎单“幅极阔”,黎饰“间以五彩,异纹炳然”,鞍搭“五彩鲜明”。

  《梧溪集》记载,黄道婆从崖州到乌泥泾后,改进纺织工具、改良纺织技术,解决了脱棉籽、弹棉花、纺纱、织布4道主要工序的技术难题,江南一带一时弹弓铮铮,机杼声唧唧。

  黄道婆使得当地人民从最开始的“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变为小康殷实之家,进而影响了江南一带棉纺织业的发展,“天下仰食者千余家”。

  徐汇与崖州,因黄道婆这根“棉线”紧紧相连了七百余年。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上海一带至今仍传唱这首歌谣,其中的“黄婆婆”即为“黄道婆”。

  “黄道婆的价值,不仅在于她改良的纺织器具比欧洲早数百年,更在于她用一根棉线,织就了徐汇、三亚文化交融的纽带。”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宋浩杰说,徐汇的“乌泥泾被”与崖州的黎锦,本就是同根同源的文化瑰宝。

  将视角从“地方名人”中跳出,看向更广泛的“海洋中国”和“全球史”。黄道婆纺织的这根“棉线”,不仅影响了沪琼,也勾连起了世界。

  “传统意义上我们关注海上丝绸之路,更多是关注中国丝绸等向外输出,黄道婆的案例告诉我们,这条路上有‘技术输入’。”叶显恩透露,黄道婆作为“文化使者”,将棉纺织技术从崖州传回长三角地区,利用江南的工匠和市场,进而发展出畅销海外的商品,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经济循环。

  创新用好用活黄道婆文化

  一位身穿红衣的稚童,静静站在黄道婆的雕塑下,小小的身影与先贤的石像久久对望。这一刻,古老的纺织智慧与新生的希望之芽碰撞,文明的薪火仿佛在凝视中悄然延续。

  研讨会上,上海黄道婆纪念公园学术顾问方云带来的一张照片让在场众人动容。

  “我们从黄道婆身上,看到了一位女性科学家拥有的可贵品质,就是创新。”方云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一种可贵的精神非常值得认真挖掘。

  棉纺织技术因创新而重生。而创新,从来不止于技术的革新。今日,三亚崖州文化研讨会将“黄道婆”作为主要研究人物,也正是一项创新举措。

  进一步挖掘与展现黄道婆在海南的经历,丰富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崖州文化乃至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历史底蕴,成为众多参会者的共识。

  当晚,原创琼剧《黄道婆》在三亚进行展演,市民走进剧场,了解这位传奇女性的故事,感悟黄道婆扎根崖州、薪火相传的匠人精神与民生情怀,对崖州文化的内涵有更深入的认识。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剧,我期待能够建一个纪念馆,拍一部电影。”陈光良建议,以多元艺术形式为载体,让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推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活化、在传播中新生。

  当前,三亚启动“黄道婆与海南黎锦历史文化研究项目”,联合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专题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学术成果。

  “三亚将在建立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加强文化传承设施的建设、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产业的发展、加大文化的传播、深化对外交流的合作等六大方面推出相关措施。”三亚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缕棉絮贯古今。让这份跨越时空的匠心,以丝线为纽带,在崖州大地上生生不息,绽放出历久弥新的文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