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17日,作为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收官之周,第六场“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浓情上演。这场终极盛宴,集震撼视听、沉浸体验与名家亲授于一体,全方位解锁海南非遗的鲜活魅力,让流淌千年的文化智慧在当下生活中焕发别样光彩。
市民在体验黎族打柴舞。记者洪盛伟摄
视听狂欢:民族艺术的活力碰撞
8月16日上午,“非遗番新·周末'聚'场”演出季呈现出一场民族艺术的活力盛宴,黎族打柴舞、海南军歌、坡陈五形桩、黎族民歌、黎族面具舞等节目精彩上演,通过动态展演、沉浸体验的形式,带大家走进了海南非遗的多彩世界。
首先登场的黎族打柴舞,舞者们手持木棍,随着明快的节奏相互敲击,脚步在木棍的开合之间灵活跳跃,让观众们真切感受到了这一古老舞蹈所蕴含的生活气息。
黎族民歌表演《捻稻歌》+《滚隆调》。记者洪盛伟摄
随后,黎族民歌《滚隆调》和《捻稻歌》以其质朴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屯昌《坡陈五形桩》的表演则展现出了刚劲有力的武术风采,表演者们一招一式,将龙、虎、猴、龟、鹤五种形态融入拳法之中;海南军话民歌《盼情郎》悠扬响起。演唱者用独特的唱腔、质朴的歌词、悠扬的旋律,承载着昌江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执着。
市民在体验武术《坡陈五行桩》。记者洪盛伟摄
海南军话民歌表演《盼情郎》。记者洪盛伟摄
海南军话民歌表演《奉劝世人做贤君》。记者洪盛伟摄
最后登场的黎族面具舞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舞者们头戴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面具,伴随着神秘的鼓点翩翩起舞,让观众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海南民间文化的奇幻与多彩。
黎族面具舞表演。记者洪盛伟摄
来自海口的市民李女士带着孩子专程赶来,她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黎族打柴舞,刚才孩子还问我能不能也去尝试一下!这些非遗节目比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生动多了,能让孩子从小接触这些传统文化,特别有意义。”
全体演职人员合影。记者洪盛伟摄
名师讲堂:聚焦琼剧教学
在非遗读书会·琼剧专场的学堂里,二级演员、海南艺术职业学院琼剧表演教师、剧目教学组长吴宏受邀出席,聚焦“琼剧教学及比赛技巧分享——以琼剧剧目《红梅阁・冥赠》为例”,从唱腔、身段到表情管理,深入解析琼剧表演技巧。
海南艺术职业学院琼剧表演教师吴宏现场教学琼剧表演的动作要领。记者洪盛伟摄
“在唱腔上,需依角色与情境调整,还需注重气息与发声位置;身段要贴合剧情情感,如剧中身段既显柔美又展内心挣扎,需反复练习以达协调流畅;表情管理要真实自然,契合角色情感,展现复杂内心。”吴宏说。
现场互动热烈,爱好者踊跃提问,均获耐心解答。大家表示,既学到技巧,又加深了对琼剧文化的理解。
此次活动为琼剧传承搭建了良好平台,不仅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戏曲之美,还深入了解琼剧角色塑造的幕后故事,有望吸引更多人关注学习,让这一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沉浸体验:让千年非遗触手可及
非遗手造工坊成为亲子家庭互动的好去处,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与到黎锦冰箱贴的制作,将黎锦这一千年技艺浓缩于掌心大小的艺术品之中,触摸到非遗的温度。
非遗手作冰箱贴活动。记者洪盛伟摄
“这是一次特别棒的亲子活动,孩子在制作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了解了黎族的文化。他一直问我那些图案代表什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承方式,比单纯看书本生动多了。”带着孩子来体验的黎先生表示。
在7月—8月的海南省非遗展示中心,持续上演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奇遇记”。这座承载千年文脉的场馆,一改往日的静态展示,通过互动游戏让参观者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游客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层层关卡挑战,在游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据了解,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更重要的是让海南非遗“火”了起来。通过这场活动,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海南非遗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也让大家意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