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的三亚,人们熟知她蔚蓝海岸的浪漫,而在青山翠谷间,落笔洞像一位沉默了万年的“时光见证者”,低吟着远古先民的生存史诗。近日,随着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名单,这座在历史长河中静静伫立的洞穴,仿佛被轻轻唤醒,人们得以再次透过它,触摸海南岛最早的人类气息,探寻那些沉睡在时光里的文明印记。
三亚落笔洞遗址。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艳玫摄
探秘洞穴:揭开万年人类活动密码
落笔洞位于三亚市吉阳区落笔村东面落笔峰南侧崖壁下,这座石灰岩天然形成的洞穴,仿佛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它呈不规则的形状,洞口朝南,像是在热情地迎接着每一位探寻历史的访客。
步入洞中,12.5米高的穹顶,令人不由自主地屏息仰视;向前探索,16米深的幽邃廊道,在斑驳光影中延伸;9米宽的洞壁向两侧舒展,营造出开阔的空间感。在这145平方米的洞窟内,每一寸岩壁都镌刻着岁月的印记,那些被时光打磨的纹路,正无声地诉说着万年前的故事。
三亚市落笔洞遗址内的仙郎洞洞口。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程龙摄
落笔洞的得名,源于洞顶那对鬼斧神工的钟乳奇观。两根垂落的石笋犹如天工雕琢的巨笔,笔锋直指洞底,仿佛在这方天地间挥毫泼墨,书写着沧海桑田的史诗。这组浑然天成的“悬笔”奇观,历经万年滴水穿石的积淀,不仅为洞穴平添了几分文人墨客的雅致意趣,更成为了这片遗址最富诗意的标志。
落笔洞的发现与发掘,逐步揭开了海岛早期人类活动的神秘面纱。1983年,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杨式挺在探查过程中,于洞内发现含有贝壳及动物化石的特殊堆积层。这一重要线索立即引起考古学界关注,经初步研判,该洞穴极可能是古人类生活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落笔洞遗址堆积物标本。三亚市博物馆供图
这一发现犹如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的窗口,为探索海南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突破口。随后的考古工作证实,落笔洞遗址不仅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空白,更将岛上人类活动历史追溯至万年前。
1992年2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老师带领海南省文博专业班的部分学员复查落笔洞,三亚市博物馆原馆长孙建平有幸参与其中。“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我们在洞内灰色胶结层断面上,采集到5枚人类牙齿化石,以及少量鹿、豪猪、龟、鸟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孙建平回忆说。
“经鉴定,这5枚人类牙齿化石属于距今一万年前的晚期智人时期,这一结果让整个考古界为之振奋。这不仅改写了海南岛的人类活动史,更让这座沉寂万年的洞穴,一跃成为研究华南史前文明的关键坐标。”孙建平说。
旧石器时代落笔洞遗址贝类动物遗骸。三亚市博物馆供图
1992年和1993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馆和三亚市博物馆三方组成考古工作队,对落笔洞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在70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考古人员成功获取了石器、骨器、动物化石等一批极具研究价值的史前文物,为解读海南岛最早的人类活动密码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证据。
文物寻踪:探寻“落笔洞人”生存智慧
“人们对落笔洞的认知,源于1992年、1993年开展的两次考古挖掘。那些出土的珍贵文物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历史尘封的大门,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落笔洞人’的生存智慧,让这座沉寂已久的洞穴焕发出历史光芒。”海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三亚学院艺术学院院长陈琳介绍。
1992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成了海南省博物馆、三亚市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的考古发掘队,对落笔洞进行了为期3周的科学考古发掘。
旧石器时代晚期落笔洞人牙齿化石。三亚市博物馆供图
“出土的8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无疑是落笔洞考古中最具震撼力的发现之一。”孙建平介绍,这些牙齿化石是海南岛最早居民的实物见证,经年代测定推断为距今约一万年,专家将这些古人类正式命名为“落笔洞人”,把海南岛人类活动历史追溯到了万年前。
三亚落笔洞出土的华南虎下颌骨。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天平摄
1993年10月至11月,考古发掘队又进行第二期发掘工作,除出土华南虎下颌骨外,新发现鹿、豹、豺等哺乳动物化石,还有经过磨制的石、骨、角制品。据统计,共有45种哺乳动物化石,如亚洲象、华南虎等,以及24种水生动物化石,其中螺壳数量达7万多个。众多动物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当时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食物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骨、角制品在落笔洞遗址中也十分丰富,有铲、锤、锥、匕等多种,以切割、打制与刮磨等方法制成。其中骨制品居多,原料多采用哺乳动物肢骨,以牛类和鹿类为主;角制品原料有鹿角和麂角。
“遗址堆积层中哺乳动物化石与大量海贝共存,结合碳同位素分析证实,当时的先民已掌握潮汐规律进行季节性贝类采集,形成了‘猎—采—渔’复合经济模式,展现出热带滨海环境下独特的生态适应智慧,丰富了我们对史前人类生存策略的认识。”陈琳说。
两次发掘出土的石器成品、半成品及其他石料200余件,较为典型的石制品90余件,是“落笔洞人”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这些石器主要为打制生产,包括砾石石器和石片石器两类,器形有石核、石片、尖状器与石锤等。多数原料以火山岩、黑曜石为主,其中部分石器携带东南亚工艺特征。“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它实证了史前南海区域存在跨海文化交流网络,说明在万年前,海南岛就已经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往来。”陈琳表示。
遗址中发现的较多脊椎动物烧骨及烧黑的螺壳和少许烧石,另有个别石制品、骨角制品也有经火烧黑的痕迹,灰烬层堆积较厚,这些迹象表明当时的“落笔洞人”已广泛使用火。火的使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落笔洞人”提供了温暖和光明,还帮助他们烹饪食物、防御野兽,极大地改善了生存条件。
工作人员在落笔洞遗址建设控制地带进行考古勘探。三亚市博物馆供图
发展新程:打造文旅融合考古新地标
近日,三亚落笔洞遗址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名单”,这一喜讯意义非凡,它不仅标志着该遗址在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工作上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更让落笔洞遗址成为海南首个立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遗址。
据介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落笔洞遗址此次入选立项名单,意味着它将被纳入国家层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这一入选也将为海南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更多人投身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
到目前为止,落笔洞遗址的本体和环境保存状态良好。在危岩治理方面,一期工程已圆满结束,岩壁结构稳定,为遗址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整体环境方面,整个遗址公园范围都保持着原生状态,空间联系清晰,本体真实性和完整性好。这种良好的环境基础,就像一座坚固的基石,为考古遗址公园的创建提供了坚实支撑。
“落笔洞遗址公园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教育、游览、科研等多项功能创建的公共文化空间和遗址类文化景观空间。计划设置5个展示区,分别是落笔洞遗址保护展示区、湿地景观展示区、古生物景观展示区、博物馆综合展示区和考古科研展示区。这5个展示区以19个展示节点共同搭建起落笔洞遗址的展示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人们展示落笔洞遗址的魅力与价值。”三亚市旅文局有关负责人说。
值得期待的是,落笔洞遗址公园打造中,拟建设遗址博物馆,运用三维扫描、倾斜摄影、VR/AR等数字技术构建遗址及文物数字档案库,开展数字化复原与场景重建;初步计划构建以遗址为核心的教育体系,通过数字化互动展厅、虚拟考古体验馆及实景复原场景,开发主题研学活动、互动体验项目与特色文创产品,促进文旅融合。
接下来,三亚将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科学编制遗址公园规划,系统推进遗址本体保护、考古研究深化、展示利用提升等重点工作,努力将落笔洞遗址打造成为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让这一承载着海南远古文化印记的瑰宝焕发新的生机,为推动三亚乃至海南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采集出土的穿孔石器。资料图
三亚落笔洞遗址出土的主要文物类型
古人类遗骸
牙齿化石,共出土13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其中8枚为系统考古发掘所得,5枚为早期复查发现。
石制工具
石制品,包括200余件石制成品及半成品,涵盖不同加工形态的石器。
骨角蚌器
骨器,包含骨制工具,材质包括兽骨、角类等。
蚌器,以贝壳为原料制成的工具。
动物化石
哺乳动物,发现华南虎下颌骨、亚洲象臼齿等45种哺乳动物化石。
鸟类与水生无脊椎动物,包含14种鸟类化石及24种水生无脊椎动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