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悠远空灵的黎族鼻箫声响起,老妇人摩挲木锭,投江骇浪与钻研纺车的记忆碎片在光影切换中闪现——这不是普通的地方戏曲,而是一部凝聚三年心血、九易其稿的艺术精品向中国戏剧最高荣誉发起的冲击。
9月11日晚上,海南省琼剧院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亮相上海临港演艺中心,参评第3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这是琼剧历史上首次参评这一中国戏剧界的重要奖项,标志着这一承载千年海岛文化的剧种正式进入全国主流戏剧视野。
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剧照。省琼剧院供图
匠心锻造,三年磨一剑艺术追求
琼剧《黄道婆》历时近三年精心打磨,九易其稿,讴歌了黄道婆为民纺织、技艺革新的传奇人生。该剧编剧之一陈艺天介绍,为了写好这个剧本,琼剧院多次组织创作团队到海南多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地方,包括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崖州古城、崖州学宫、盛德堂、保平村等地采风,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汲取灵感,挖掘素材,以确保琼剧作品能够贴近生活、反映时代、展现海南独特的文化魅力。
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剧照。省琼剧院供图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展现海南纺织文化的辉煌历史,也呈现一个平凡女子在绝境中的大无畏精神与智慧,礼赞女性力量与家国情怀。”陈艺天说。
“黄道婆不仅是中国古代纺织业的杰出代表,更是历史长河中一位熠熠生辉的女性。在我演艺生涯的众多角色中,黄道婆无疑是最为独特且充满挑战的一个。”在提起饰演黄道婆这一角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林川媚饱含深情说道。
2024年9月9日,琼剧《黄道婆》在海南省歌舞剧院首演,获得一致好评。该剧不仅是一部讲述宋末元初黄道婆传奇故事的琼剧,更是一次舞蹈艺术与戏曲传统深度融合的现代演绎。
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剧照。省琼剧院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黄道婆》的首演正值超强台风“摩羯”肆虐海南之际。面对断水断电、交通受阻的严峻挑战,省琼剧院上下同心协力,演员冒雨排练,技术人员连夜抢修设备,最终如期完成首演。“那一刻,我们深刻体会到:这出戏承载的不仅是艺术理想,更是一种文化担当。”海南省琼剧院院长杨济铭回忆道。
叙事革新,诗化表达与结构突破
为了角逐第3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并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代表海南参评全国舞台艺术高水平赛事。《黄道婆》创作团队今年对剧本进行修改提升,修改的核心在于剧本的精雕细琢与叙事革新。
创作团队进行了三方面重大改进:一是场次命名诗化重构。第二场“恻悯”蜕变为意境深远的“黎锦织虹”,以绚烂“织虹”隐喻技艺传承之桥;第五场“别亲”精准聚焦为“离别赠籽”,突显吉贝籽实物与技术火种传递的双重象征;二是时间表述宏阔沧桑。摒弃具体年份,弱化时间束缚,赋予故事磅礴史诗气质,引导观众聚焦人物命运与精神传承的永恒主题;三是叙事结构突破创新。在原有递进主线基础上,探索非线性叙事框架——以“老年黄道婆摩挲木锭开场,投江、研车等关键记忆以光影碎片闪现”的方式,打破传统线性局限,极大增强了剧情的连贯性与时空张力。
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剧照。省琼剧院供图
人物塑造的深化是本次修改的另一亮点,力求使角色更加立体丰满,情感更具冲击力。黄道婆从苦难求生到匠魂燃烧的立体升华;宋五哥是无声牺牲与民族绝唱铸就的悲怆丰碑;王阿龙则贪婪算计与隐秘敬畏的复杂呈现。
修改本在强化琼剧特色、深耕海南本土文化,特别是黎族文化方面下足功夫:突显韵味醇厚的方言俚语。新增“热三宝”“笨三宝”等生活气息浓郁的俚语,不仅增添了舞台的趣味性和喜剧效果,更生动展现了海南本土的民俗风情,使琼剧的方言魅力更加醇厚。
细节上,新增“榕树汁止血”“男女对歌”等情节,使黎族民间智慧与传统习俗巧妙融合。技艺展示上,将黎族织锦工序细化为“轧棉籽——弹棉花——纺纱”的三幕展演,让观众直观领略黎锦技艺的独特魅力,显著提升作品的地域文化辨识度。音乐方面,宋五哥临终唱段改用无伴奏清板,研发疯癫戏大胆尝试琼剧罕用的“急叠板”,情感表达更富层次。
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剧照。省琼剧院供图
舞台视觉实现多维突破。序幕“松江绝路”以“江涛大作”与“螺号音效”构建声景,强化投江绝望感。“怒海断魂”借助机械装置呈现“藤蔓骤然横断”,视觉化情缘断裂的冲击。“纺车破茧”创新运用“光影轮转四季”手法,仅24秒凝练展现34年艰辛;纺车更被赋予核心隐喻:少年竹纺车如囚笼,崖州黎车成救赎,三锭纺车终为人生墓碑。提升全剧黎族歌舞占比,特别强化藤舞救生动作,优化节奏,凸显地域特色。
表演艺术,梅花奖得主倾情演绎
当晚7点,鼓乐铿锵,帷幕徐开,观众的思绪被缓缓牵引,回到了宋末元初的崖州大地。琼剧《黄道婆》在上海临港演艺中心精彩上演。黄道婆一角由省琼剧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林川媚饰演。剧中,她漂泊至黎族村寨,在峒主拜雅的收留下重获新生,与之结下母女深情,又与木工宋五哥缱绻相知,“崖州重生”“黎锦织虹”两幕温婉细腻,黎锦多彩、纺车轻响,一丝一缕织入人间温意,黄道婆在异乡学艺、扎根,与人结情,也与土地缔结深情。
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剧照。省琼剧院供图
高潮落在“纺车破茧”一幕。黄道婆为三锭纺车夜以继日反复试制,唱腔沉痛而绵长,语字之间透出近乎执狂的孤勇。舞台上,纺车声声起如歌,彩线如虹织就,织机翻飞如潮,光影轮转间,三十四年的技艺革新在短短片刻浓缩凝结,观众在黄道婆的悲喜沉浮中,体会到织物之美、技艺之魂、情感之深。
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剧照。省琼剧院供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主演林川媚的表演。她一人贯穿黄道婆从14岁少女到61岁暮年的生命历程,唱、念、做、舞俱全,情感层层递进,极具戏剧张力与艺术难度。林川媚告诉记者,希望通过琼剧的演绎,能把黄道婆“技术无界、大爱无疆”的精神传递出去,让更多人记住这位了不起的平民英雄。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符传杰甘当“绿叶”,以精湛演技诠释关键配角王阿龙,一句“你还知道来”,念白“顿挫连绵”,将复杂心理演绎得入木三分。“琼剧是海南的乡音,更是中国的声音。我希望通过《黄道婆》剧目中扮演的角色,通过唱腔、身段还有眼神,让全国的观众感受到海南的质朴、坚韧与热情。”符传杰说道。
琼剧青年领军人物张昌义也在剧中展现出成熟稳定的舞台掌控力。他称,最大的挑战就是在这个大舞台上,能够精准呈现琼剧的原味,舞台可以升级,但是根脉不能变。
破圈之举,琼剧走向全国关键一步
琼剧《黄道婆》为何能够参评第34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省琼剧院院长杨济铭认为,《黄道婆》能够入围第34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参评名单,绝非偶然,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这部作品,是海南省琼剧院历时近三年精心打磨、倾注全院之力打造的一部重点剧目。
琼剧《黄道婆》参评第3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省琼剧院供图
“在艺术创作上,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杨济铭说,特邀上海著名导演王青执导,汇聚了国内一流的编剧、作曲、舞美、灯光、服装设计等专业力量,力求将现代舞台美学与琼剧传统程式有机融合。音乐上既保留琼剧特有的椰胡、唢呐韵味,又融入交响化处理;舞美设计则以黎锦纹样、海岛意象为灵感,构建出诗化而富有张力的视觉空间。
他还指出,整台演出凝聚着几代琼剧人的艺术追求与集体智慧,这正是《黄道婆》敢于冲击白玉兰奖的信心所在。
对于此次参评的意义,杨济铭认为极为深远。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被誉为中国戏剧界的“奥斯卡”,是中国最具权威性、专业性和影响力的戏剧奖项之一。过去,琼剧主要活跃于海南本地及东南亚华人社区,虽有深厚群众基础,但在全国性高端戏剧平台上发声有限。而此次《黄道婆》作为首部正式参评白玉兰奖的琼剧作品,标志着琼剧历史性地迈入中国主流戏剧视野。
琼剧《黄道婆》参评第3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省琼剧院供图
这不仅是一次“参评”,更是一次“破圈”——是海南文化主动“走出去”的关键一步!它向全国乃至世界宣告:琼剧不是边缘的地方小戏,而是承载着千年海岛文明、融合汉黎文化精髓、兼具传统底蕴与当代生命力的重要剧种。
“琼剧,作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正是我们展示文化自信最亮丽的名片。此次参评白玉兰奖,就是要把这张名片,郑重递送到中国戏剧的最高殿堂。”杨济铭说,无论最终是否获奖,这个过程本身就在激励着我们的青年演员。琼剧的舞台,可以很大很大。我们要让琼剧的星火,不再局限于海岛的村落与庙堂,更要照亮上海的剧院、北京的舞台,乃至世界的艺术之都。
他相信,只要坚守初心、勇于创新,琼剧终将从“小剧种”走向“大舞台”,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