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来自海南五指山的黎锦服饰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兰之云裳”中外非遗服饰秀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专场舞台,聚光灯下,模特身着缀满黎锦纹样的服饰款款走来,台下嘉宾手中相机闪光灯不停闪动,海南民族风情与现代时尚优雅在此刻巧妙融合。
“90后”五指山黎族姑娘谭朝艳看到这一幕,嘴角微微上扬,眼里满是感动。她是本地织娘的代表,她曾深度参与黎锦出山的系列活动,“我们用一针一线打破地域界限,让黎锦再次从海南深山走向了国际时尚舞台。”
黎锦服饰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兰之云裳”中外非遗服饰秀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专场舞台。主办方供图
谭朝艳与黎锦的缘分,始于童年。在母亲王秀丽的织机旁,她看着五彩棉线在母亲手中穿梭,渐渐“织就”对这门技艺的热爱。长大后,她虽在海口拥有一份安稳的行政工作,但母亲一句“织锦的人越来越少了”,像一根棉线牵回了她的心,“黎锦是我们黎族的根,不能在我们这代断了。”
2015年,谭朝艳毅然辞职回到五指山,重新坐在母亲的织机前,从穿线、绘图、编织等基础技艺学起,一头扎进了黎锦传承的事业里。
最初的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她和母亲挤在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仅凭一架织机、一台缝纫机起步,黎锦产品种类单一、销售渠道狭窄,资金短缺更是常有的事。
谭朝艳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一套手工编织的传统黎锦服饰要上千元甚至上万元,很多消费者在不够了解历史价值的情况下,很难下定决心购买。“我们在实际销售时就经常碰到这类情况,黎锦不该在大山里孤芳自赏,要融入日常生活,迎合需求,消费者才会买单,黎锦才能活下去。”
谭朝艳开始琢磨创新,她走出黎锦工坊参加创业大赛,向同行学习经营理念。观察市场需求后,将传统黎锦元素与日常生活结合,设计出钥匙扣、耳环、发箍、抱枕等文创产品——这些价格亲民、带着民族特色的小物件,很快受到年轻人青睐,也让黎锦慢慢“活”在了当下。
后来,丈夫胡广加入,这让谭朝艳有了更坚实后盾。两人分工协作,胡广负责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拓展,她则专心钻研黎锦技艺创新与产品开发。
随着政府对黎锦保护力度的加大,工坊的订单渐渐多了起来,2019年,她成立五指山锦家人织绣文化有限公司,如今已发展到100多名织娘,业务覆盖海南多个市县。
2023年,五指山市开设黎锦国际化人才培养班,谭朝艳第一时间报名。品牌IP孵化、数字化图纸设计、时尚融合课程……这些全新的理念,为她打开了黎锦“走出去”的新思路。凭借在培训班里的优异表现,她获得推荐,与国际设计师维罗妮克・勒鲁瓦合作,为2025—2026秋冬巴黎时装周提供黎锦布料。
接到合作邀约时,距离布料交付仅剩一个多月,要完成250片定制黎锦图样,时间紧迫。谭朝艳带着母亲和培训班学员日夜赶工,指尖被棉线磨出茧子也不停歇,“每一针都不能错,这是黎锦第一次以这种方式站上国际舞台。”
今年3月11日,250片色彩绚丽、纹样精致的黎锦布料按时送抵海口加工,最终被制成抱枕亮相巴黎。巴黎时装周现场,她还在现场席地而坐,架起传统腰织机演示织锦技艺——脚踩经线木棍,双手投梭打纬,棉线在她手中渐渐成形,引得外国观众驻足围观、频频拍照。
“这不仅是技艺展示,更是文化对话。”谭朝艳说,那一刻,她真切感受到,黎锦不再是深山里的“孤芳”,而是能与世界时尚对话的文化符号。
“维罗妮克说黎锦能成为‘海南的爱马仕’,现在这成了我最大的动力。”谭朝艳望着织机上的彩线,眼中满是坚定,“我会继续织下去,让这门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在谭朝艳的工坊里,织娘们仍在不停忙碌。她们手中的棉线,继续织成新的黎锦产品,不断续写黎锦的出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