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空气中升腾着咸湿的水汽。滩涂上,各类水鸟悠闲踱步、低头觅食;百亩荷塘中,盛放的荷花点缀其间,更添一份清雅。这片生态丰饶的湿地,是众多珍稀鸟类青睐的栖息地。
今年7月,一个罕见的身影闯入这里——黑腹蛇鹈。经专家确认,这是该鸟种在海南的首次记录,为我省鸟类名录再添精彩一笔。
长着勺状喙的勺嘴鹬。薛美丽摄
素有“蛇鸟”之称的黑腹蛇鹈,游泳时通常露出“S”形长颈,宛如游蛇出水。它那尖尖的嘴,是天生的猎食利器。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水鸟的喙形千姿百态,无论是与“蛇鸟”一样拥有长颈与尖喙的鹭科鹭属鸟类,还是长着标志性勺状喙的勺嘴鹬,抑或是拥有扁平长嘴的黑脸琵鹭,每一种身份印记都彰显着大自然精妙的演化设计。
“蛇鸟”自带捕鱼利器
“这个季节鸟类活动相对较少,能遇到它真是一大惊喜!”近日,此次黑腹蛇鹈的发现者、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薛美丽接受采访时介绍,那天她在开展日常巡护与生态监测时,邂逅了这位稀客,立即拍照向同行们“报喜”,“这种水鸟在国内极为罕见,它能来海尾,说明这里的生态越来越好了”。
长着尖喙的黑蝮蛇鹈。薛美丽摄
之所以说黑腹蛇鹈罕见,缘于它曾经在我国消失了近百年。据记载,1931年,我国首次观测到这种鸟类,但此后90年间它几乎踪迹全无。沉寂直至2021年10月底才被打破——3只黑腹蛇鹈现身云南瑞丽弄莫湖。令人欣慰的是,从2021年至2024年,它们的身影持续出现在瑞丽。目前,黑腹蛇鹈已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近危(NT)物种。
薛美丽介绍,黑腹蛇鹈外观类似鸬鹚,主要栖息于淡水湖泊和河流,偶尔出现在红树林沼泽和潮汐带,偏爱有零星树木、植被密集型岛屿或位于森林边缘的水域,“嘴尖、脖子长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游泳时经常只露出脖子以上的部位”。
在众多水鸟中,黑腹蛇鹈的身体呈优美的流线型,其细长的颈部灵活如蛇。捕鱼时,它平时收缩的颈部迅速弹出,尖喙直刺鱼身,宛如一柄锋利的鱼叉。它的嘴巴不仅尖,锯齿状的边缘亦是为猎食而生的精密工具,被刺中的鱼无论如何甩动几无逃脱可能。
得手后的表演更加精彩。这位“水中刺客”并不满足于叼着战利品默默离开,而是不断将鱼抛向空中调整方向,直到鱼头朝下时一口吞下,以避开卡喉的风险。
“它还很喜欢晒太阳呢!”薛美丽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由于黑腹蛇鹈的羽毛不完全防水,游泳后它会站在树枝上,展开晾晒湿漉漉的翅膀。
鹭族“三剑客”各显神通
与“蛇鸟”共享长颈尖喙优势的,是湿地里的常驻明星——大白鹭、苍鹭和草鹭。这三种“近亲”水鸟有相似的“出厂设置”,却有着不同的捕食习性。
大白鹭身披洁白“礼服”,除了标志性的“S”形弯曲长颈,嘴裂过眼也是其显著特征。“你看,这嘴角超过眼睛的就是大白鹭,齐平的就是中白鹭。”薛美丽指着相机里的照片说。几乎每次在湿地里巡护,大白鹭都会出现在她的镜头里。
大白鹭姿态优雅,捕食时步履从容,看似在浅水中悠闲散步,实则眼观六路。一旦锁定目标,它便上演“水下穿刺术”,猛地一头扎入水中,精准出击,往往一击而中。
“更有趣的是,它的嘴色会随季节更替有所变化。”薛美丽补充道,在非繁殖期,大白鹭的尖嘴呈黄色,到了繁殖期,她经常观测到黑嘴大白鹭。
苍鹭堪称“守株待兔”高手。它能长时间伫立水边,纹丝不动地紧盯水面,那黄色尖喙如同蓄势待发的鱼镖,一旦发现猎物游过,便迅速扎入水中。水花四溅间,它已昂首出水,嘴里稳稳叼着美食。凭借久立不动和超强耐心,它在民间享有“长脖老等”的称号。
在海南的湿地里,草鹭比较喜欢“特立独行”,相较于前面那两位喜欢在开阔水域静候猎物的“亲戚”,它更偏爱在茂密的草丛中或芦苇深处捕食。草鹭的嘴更细更直,颜色也更深,如同一根探针,能精准刺穿或钳制目标。“正因为草鹭喜欢藏在草堆里,有时候听到水草丛里‘唰’的一声,就能猜到是它在捕鱼。”薛美丽说。
湿地里的百喙争鸣
湿地里的奇喙精灵,远不止长颈鸟类。不同形态的喙,是水鸟们适应湿地环境的独特“装备”。
现身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的彩鹮。薛美丽摄
2024年4月底,12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彩鹮现身昌江海尾,让薛美丽在湿地里连续蹲守了一周。在她的镜头里,成群的彩鹮或低头觅食,或振翅飞翔。其中,彩鹮那弯钩状的喙尖尤为引人注目。
“它们觅食时会在水边慢行,不时将喙尖插入泥中,喙尖是其灵敏的探测器。”薛美丽介绍,彩鹮主要以昆虫、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弯曲的喙形能让它们轻松探索泥地或曲折的洞穴,拨开缠绕的水草根系。
喙形似琵琶的黑脸琵鹭在捕食。陈志刚摄
与彩鹮同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黑脸琵鹭,喙形也十分惹眼。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黑脸琵鹭,因扁平的长嘴酷似琵琶、标志性的“黑脸”如同面具而得名。
黑脸琵鹭“干饭”时不像苍鹭那样久站等候时机,也不似草鹭隐匿于草丛中,而是一边涉水前进,一边低着头将扁平的长嘴伸入水中或扫过软泥表面,凭借喙端的灵敏触觉捕捉食物。
每年10月末至第二年4月,海南东方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鸟影翩跹,包括黑脸琵鹭在内的100多种、1万余只候鸟在此越冬。2024—2025年鸟类越冬期,该保护区更是迎来创纪录的120只黑脸琵鹭。这群身披素白羽衣的“黑面舞者”在滩涂上优雅觅食,构成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在儋州市和临高县的滨海湿地里,当潮水退去,大片的泥滩和洼地出现在眼前,另一种小精灵闪亮登场,它就是勺嘴鹬。
作为极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勺嘴鹬身体娇小,其短直的小喙末端呈勺子状,因此有“小勺子”的昵称。它觅食时喜欢低着头,将自带的“饭勺”快速戳进浅水中或松软的泥巴中,左右来回扫动,甚至转身时嘴都不抽离水面。
湿地里的这些奇喙精灵,拥有不同的生存策略,掌握着不同的捕食技巧。它们或呆萌可爱,或灵动勇猛,在湿地生态链中共同演绎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