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热词。自去年6月“体重管理年”活动拉开帷幕,多地多部门积极响应,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旨在以体重管理为切入点,深入推进慢病防治这一重大民生工程。青少年减重的科学路径是什么?体重管理门诊如何精准开具运动处方?人工智能怎样赋能锻炼,实现更高效率?社区又能在体重管理方面提供哪些切实有效的服务?针对这些大众关切的问题,海南日报健康周刊开设“体重管理年”专栏,带大家一起踏上减重之旅。
今年3月初,“国家喊你减肥”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近些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那么,肥胖给孩子们带来哪些健康危害?小胖墩该如何减重和管理体重呢?近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省内儿科专家和临床营养科专家,为孩子和家长支招。
生活中,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肥胖呢?
海口市人民医院儿童医学部主任医师王丹虹表示,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积聚过多所引起的营养性疾病,2岁以上的孩子可使用体质指数(BMI)来诊断。家长可以根据儿童生长发育曲线对照,或者根据学校体检,关注孩子身体健康情况。
过去,不少家长和长辈认为,胖娃有福气,胖娃好养。王丹虹表示,儿童青少年肥胖危害多,有研究指出40%至80%的孩子儿童期肥胖会延续到成年期;肥胖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甚至引起儿童生长激素分泌异常,导致身材矮小、性早熟、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另外,肥胖可能导致孩子自卑、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业和社交。
“很多家长不在意孩子胖,等到孩子出现走路喘息、睡梦中呼吸暂停憋醒、性早熟等情况才就医。”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周海燕表示,有的孩子因肥胖出现黑棘皮病,以为是皮肤问题,而没有意识到孩子需要减重;建议家长提高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认识,多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和体重;不要以零食、垃圾食品作为孩子平时的奖励。
生活中,儿童青少年如何科学减重和管理体重?王丹虹表示,主要有生活方式干预、心理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减重手术四种方法,其中大部分肥胖的孩子,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即可改善。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从饮食调整、运动干预和行为矫正三个方面入手。
在饮食调整方面,控制食物总量,调整饮食结构和饮食行为。增加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少吃糖果、饮料等以及油炸食品、膨化食品。为保证孩子生长发育,王丹虹建议,每个孩子每天摄入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25种以上。平时要减少吃快餐、在外就餐或外卖点餐频率;减少吃高脂、高钠、高糖和精加工的食品。家长要管理好孩子的零花钱,不让孩子自行购买高能量零食。
在运动干预方面,进行适量的、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王丹虹建议,身体健康的6~17岁的儿童,每天至少1小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进行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运动需循序渐进,从短时间、低强度开始,先建立运动习惯,比如每天20~30分钟的快走、慢跑等。
在行为矫正方面,家长应限制孩子使用电子屏幕时间,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周海燕建议,家长要以身作则,共同参与健康饮食和运动,父母平时花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一起锻炼,一起游戏、玩耍,对孩子起到非常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
此外,预防儿童肥胖还应从孕期开始,孕妇保持均衡饮食,预防减少巨大儿出生;孩子出生后,建议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