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田间地头里绿油油的稻穗随风摇曳,飘着阵阵稻香,再过不久,山兰稻将迎来丰收季。作为海南黎族苗族传承千年的农业文化遗产,山兰稻不仅承载着独特的稻作文化,更在新时代通过产业化、文旅融合焕发新活力,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
资料图:琼中山兰稻迎。记者陈元能摄
非遗技艺“活”起来
山兰稻是海南黎族先民驯化的旱稻品种,抗旱耐瘠,适宜山地种植。围绕山兰稻,黎族群众形成了从种植到酿酒、从歌谣到节庆的完整文化体系。近年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推动山兰稻作文化的保护与创新。
依托山兰稻,琼中中平兰姐种植酿制专业合作社销售特色山兰米、山兰酒,一年产值100余万元。合作社负责人胡桂兰说,山兰米酒是以黎族传统古法酿制,采用代代相传、深山特有的若干植物制作酒曲,用清澈的山泉水加以优质旱稻山兰米,运用传统古法工艺,经过泡米、蒸煮、晾凉、搅拌酒曲、入坛存放酿制,山兰酒口感香甜,有山兰米特有的芳香,备受市场欢迎。“山兰酒畅销省内外,主打健康市场。”胡桂兰说。此外,合作社还结合琼中独特的黎药,开发“山栏桑葚酒”等产品,走俏保健酒市场。
胡桂兰说,今年以来,合作社以黎族“三色饭”的制作工艺开发了“五色米”产品,未来,合作社还计划研制山兰米糕点等产品,让这一健康美食走向更宽广的市场。
据了解,琼中通过“政府+企业+农户”模式,推动山兰稻从单一农业向全产业链升级。县政府建设社区种子库,成立产业协会,鼓励农户利用撂荒地种植山兰稻;同时投入乡村振兴资金支持企业研发,延伸出酒心巧克力、酒糟面膜等衍生品。
产业链条“延”下去
山兰稻从不只是填饱口腹的粮食。在漫长的农耕生产中,琼中形成了涵盖节庆、习俗、歌谣、舞蹈、饮食文化的山兰稻作文化系统,现如今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的宝贵资源,对增加遗产地农业的文化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近年来,琼中推行“产业+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山兰稻景观示范区、举办乡村音乐节、策划农耕研学活动。南万村、堑对村等村庄通过连片种植,形成“农旅结合”的特色景区,吸引游客体验收割、酿酒等传统技艺。
琼中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建设山兰稻作农耕博物馆,举办文化遗产论坛,推动稻作文化进课堂,让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从古老的稻种到健康的酒品,从田间地头到文旅舞台,琼中山兰稻正书写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