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宁和乐镇琉川小学对面,矗立着一座古朴悠长,庄严肃穆的仿古建筑。它虽规模不大,但或许是海南最有文化、最有影响力的李氏宗祠,更是海南大多数李氏族人寻根祭祖的精神圣地。
古老的宗祠历经时光沉淀,承载着岁月沧桑与家族荣光,凝聚着李氏家族的精神传承。这就是蜚声海外,声名赫赫的李氏太始祖三畏大祠堂。
三畏祠堂,家族史诗,精神传承
李氏太始祖三畏大祠堂(以下简称“祖祠”),又称琉川李氏宗祠,位于万宁市和乐镇琉川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李氏族人在芳市园(今万宁市和乐镇区域)修建的家族祠堂,后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迁址至琉川村。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李氏族人对祠堂进行重修与扩建,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祠堂未能躲过战火,被日军无情摧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乡贤李鼎京牵头联络海外侨胞,共同发起重建。
解放后,祖祠曾长期作为学校办公场所使用。此后数十年,受天灾人祸及年久失修影响,祖祠损毁严重。海内外李氏宗亲见此破败景象,既忧心忡忡,又因无法正常开展祭拜活动而深感痛心。
历经半个多世纪,在多方协调与李氏族人的不懈努力下,祖祠产权最终得以收回。2009年夏,李氏族人纷纷慷慨解囊,启动对祖祠的全面修缮工程。经过四个多月的施工,祠堂焕然一新。本次修缮严格保留了祖祠原本主体结构,采用传统工艺与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四周墙体加固、屋顶翻新及门窗更换等工程;同时在门楼上绘制三畏公像,大门两侧新增一对石狮,并在墙柱上镶嵌清嘉庆己巳科探花张岳崧当年所题贺联。
重修后的祠堂兼具古雅韵味与崭新风貌,既是一部镌刻在砖瓦间的家族史诗,阖族宗亲共有的文化遗产与文物遗址,也是一曲传统与现代共鸣的交响乐,凝聚着李氏族人爱祖、爱乡、爱国之情。自建成至今,祖祠香火绵延不绝,延续着家族的精神传承。
琉川开基,尊师重教,薪火相传
据《琉川李氏族谱》记载,李三畏,字圣轩,是唐高祖李渊公的第二十子江王李元祥的十四世孙,曾获朝廷册封“奉政大夫”官职。北宋至道年间(995年-997年),李三畏遍历仕途后,最终择定琼州(今海南)为安居之地,落籍于万安军琉川村(今海南省万宁市和乐镇琉川村)。
琉川村,静卧和乐小海东北畔,位于和乐镇西南。发源于北大尖岭的龙头湾河,自东头溪(和乐分洪桥闸)上游蜿蜒而下,如一条碧绿玉带,轻轻环抱着整座村落。坐拥临海临河之利的琉川村,既是万宁家喻户晓的鱼米之乡,更凭着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与居住环境,成为一方宜居沃土。
自此李氏族人在琉川村开基立业,繁衍生息,薪火相传。迄今千余载岁月流转,三畏公后裔子孙早已遍布海南全岛,星散海内外。纵使身处各地、远隔山海,李氏族人依然根系琉川故土。
另据历代《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太始祖三畏公祠内曾珍藏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有乾隆、嘉庆两位帝王御赐的封诰圣旨,彰显家族昔日荣光;亦有清探花张岳崧、解元陈圣与,及各时期国子监学正、州县知府、知县、教谕等文人贤达题赠的诗联与匾额,墨宝飘香间尽显文化底蕴;更有近代名人袁世凯、孙中山题赠的匾牌悬挂祠中,为祖祠增添了跨越时代的历史分量,也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李氏家族历来重视教育传承,而且祖祠正是早期办学育人的重要场所。清朝时期,琉川村依托祖祠开设私塾,由李氏乡贤主持家风教育,邀请名师教授文化知识。清雍正二年(1724年),李氏先贤李有二在祖祠创办童蒙班,开启蒙学之始;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才香于祖祠内兴办乡学,并亲执教鞭,培育乡中子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钦赐五品贡生李天毓在祖祠创办“明伦学堂”,推动教育向近代化转型。
民国六年(1917年),清政府取消明伦学堂后,优禀生李庆章接续教育薪火,在此创办“万宁县立第六高等小学”;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李鼎京又于祖祠内创办“大同中学”,为地方培养众多人才。大同中学是万宁最早的私立学校,也是万宁历史上第二所中学。新中国成立后,琉川小学在祖祠正殿设立办公室,祖祠教育基因、优良学风得以延续。
2016年5月,万宁市政府为保护这一承载家族记忆与地方文化的重要历史建筑,正式将李氏始祖三畏公祖祠列为“万宁市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明确保护范围,并重申产权归三畏公李氏族人所有。
如今,琉川小学已从祖祠内迁出,祖祠虽不再承担日常教学功能,却以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继续守护着李氏家族的历史文脉,成为连接海内外族裔与故土、串联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