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大脚板”秧鸡恋海南
海南日报 2025-07-21 10:07

  “灰胸秧鸡出镜,长得好清秀!”“湿地公园总会在不经意间给我带来惊喜和快乐!”近日,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薛美丽连发两条微信朋友圈信息,配上她在监测时拍到的灰胸秧鸡图片。

  照片中,一只浅灰褐色的灰胸秧鸡亚成鸟(介于幼鸟和成鸟之间的个体)站在草地上,其胸腹羽毛初显淡灰色。它身姿小巧,圆溜溜的眼睛显得机警,仿佛随时准备遁入草丛。

  “我在这里监测这么多年,第一次拍到灰胸秧鸡!”6月25日,薛美丽接受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当天的意外发现,语气十分兴奋。“这可是位稀客,海尾湿地公园至今只拍到过两次。”她说。

  灰胸秧鸡亚成鸟。薛美丽摄

  晨曦中的奇妙邂逅

  自2019年入职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以来,薛美丽主要负责生态监测工作。经过多年探索,她已成为湿地公园的“活字典”——哪里出现过什么鸟、目前记录了多少种鸟,她了如指掌;众多鸟类的形态特征,更是深深印刻在她脑海中。然而,灰胸秧鸡这位湿地“隐士”行踪极为罕见,加之薛美丽此前从未目睹,这次相遇险些擦肩而过。

  “那天早上8点左右,我看到草丛里有一只紫水鸡,而它旁边站着一个黑黑的身影。”薛美丽回忆,当天清晨,她如往常一样早早前往湿地公园开展监测工作。发现这两只鸟时,她的注意力完全被紫水鸡吸引,下意识将那个身影误判为常见的黑水鸡幼鸟,想到黑水鸡已拍过多次,便一直将镜头对准紫水鸡。

  直到紫水鸡飞走,她的目光才转移到旁边那个被忽略的身影上。“它就待在那儿,我们对视了一会儿。”薛美丽说,正是这片刻的凝视,让她猛然察觉出异样。“仔细一看,我初步认定是灰胸秧鸡,赶紧举起相机狂拍!”薛美丽清晰记得那一刻的激动心情,“以前只是队友发现记录过,这次终于让我拍到了!”

  为何如此激动?薛美丽告诉记者,灰胸秧鸡属于秧鸡科鸟种,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同时也被列入海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虽然分布范围广泛,但数量稀少。“它现身的频率很低,且极少有成群出现的记录,能看到一只已经很不错了。”薛美丽坦言,此前自己仅在调查记录中得知这位稀客曾到访海尾湿地公园,这次总算亲眼见证。

  “每次监测到新物种或稀有物种,基本上都是偶然的发现。”薛美丽说,尽管每月一次的监测工作已成常态,但每一次的新发现总能带给她“意外之喜”。

  两只起舞的紫水鸡。薛美丽摄

  湿地已有7种秧鸡到访

  灰胸秧鸡的再度现身,无疑为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的秧鸡科鸟类记录再添精彩一笔。截至目前,这片湿地监测到的秧鸡科鸟类已达7种,包括灰胸秧鸡、白胸苦恶鸟、董鸡、紫水鸡、黑水鸡、白骨顶和红胸田鸡。

  黑水鸡及其幼鸟。薛美丽摄

  这7种秧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脚大趾长。这种神奇的“出厂设置”,使它们可以在松软泥泞的区域、浅水区域甚至漂浮的水生植物上优雅踱步、从容觅食。

  除了这一共性,这些湿地精灵也各具风姿。

  灰胸秧鸡如同隐秘的“行者”,偏好在清晨和傍晚单独出现,生性机警且胆小,擅长在遮蔽物间快速移动和藏匿,观鸟者要见到它多少需要点运气加持。“我们两次记录的都是单只出现,可以说这种鸟非常珍贵。”薛美丽介绍,灰胸秧鸡又称蓝胸秧鸡,由于数量稀少,看到它时多是“独处”状态,成鸟喉咙和胸部呈灰色,头顶和后颈呈红褐色,虹膜为猩红色,颜值出众。

  湿地里同样耀眼的还有紫水鸡。这种身披“华服”的鸟类,被称为“最美水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薛美丽镜头里的“老朋友”。紫水鸡体态优雅、仙气十足,是湿地公园常驻的亮丽风景。“几乎每次来都能拍到它。”薛美丽笑道,最令她难忘的是2023年6月的一天,她在公园里首次拍到了包含6只雏鸟的紫水鸡“全家福”。

  与经常单只出现的灰胸秧鸡不同,湿地公园已记录到的7种秧鸡中,不少种类喜欢成群活动。比如,2022年,公园工作人员曾观测到多达82只白骨顶聚于一处的壮观场面,创下了全省该物种单次观测数量最多的纪录。白骨顶成鸟的喙与额甲呈白色,与身体的黑色形成鲜明对比,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与白骨顶外形相似的是黑水鸡,但黑水鸡拥有红色喙和额甲,体型较小,且两翼分布着白骨顶没有的白色斑块;白胸苦恶鸟上体呈蓝灰色,下体呈白色,尾下覆羽呈锈色,这种颜色组合让它比较容易被识别;董鸡雄鸟具有标志性的红绿相间嘴喙和凸起的红色尖锐额板;红胸田鸡上体呈暗褐色,下颊至下胸为橙红色,这是它的代表性特征。

  白骨顶在水中踱步。薛美丽摄

  湿地公园的温柔守护

  “生态环境好不好,问问鸟儿就知道。”这是薛美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今位于昌江海尾镇的这片湿地,正凭借其生态吸引力,为这句话写下生动注脚。截至目前,占地300余公顷的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共记录213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

  董鸡。文公摄

  这份亮眼数据的背后,少不了公园工作人员对鸟类的温柔守护。湿地水位下降时,工作人员及时清理生命力顽强的水葫芦,为紫水鸡等珍禽腾出理想的栖息空间。他们秉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理念,不过度干扰鸟儿的生活,而是通过修复生境,为它们营造一个更好的“家”。2022年实施的水系连通工程,通过挖掘通道、铺设水泥管,巧妙串联起6个曾经孤立的水塘,让死水流动起来,湿地变得更有活力。

  2024年,海尾湿地公园监测记录新增10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彩鹮,以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蛇雕、仙八色鸫等珍稀物种赫然在列。不仅如此,2025年2月,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蓝喉歌鸲时隔多年再次被监测到,而“缺席”了16个月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也于4月重现海尾。

  7月11日,湿地公园再传喜讯:1只被列为近危物种的黑腹蛇鹈现身。经海南省鸟类记录中心确认,这是我省首次记录到该鸟种。“在这个鸟类活动相对较少的季节,能发现如此罕见的鸟,真是一大惊喜!”薛美丽说,从灰胸秧鸡到黑腹蛇鹈,这些稀客陆续光临是湿地生态持续向好的有力证明。

  守护的脚步从未停歇。如今,一个新的生态修复工程即将在海尾湿地公园启动建设,工程建成后,将通过控制水位等为不同鸟类创造更适宜的栖息环境。“有时候水太深,鸟站不住脚,就无法觅食。”薛美丽解释说,水鸟是湿地公园的常客,调控湿地水位,是一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细节。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