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飞蜥,这位海南热带雨林中的“隐形居民”,它的鳞片正随光照角度微妙调整色彩,这不仅是它的保护色,更是一场伪装的艺术。
斑飞蜥是鬣蜥科、飞蜥属的爬行动物,俗名飞龙、飞蜥、飞蛇。斑飞蜥分布于印度、泰国、缅甸、越南、马来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广西、云南、西藏、福建等地,常见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低矮的山林边缘,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550至1540米。
这只斑飞蜥正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它就像一块“会呼吸的树皮”,深浅交错的色块以毫米级精度复刻了树皮纹理,连尾部鳞片都与树皮褶皱完美呼应,它巧妙地调整身体角度,随着光照变化微妙改变鳞片色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斑飞蜥营树栖生活,很少到地面来,行动敏捷,常雌雄成对活动,爬行于树上觅食时翼膜像扇子一样折向体侧背方,滑翔于林间时翼膜展开像降落伞斜行一定距离到达同一株树或不同树的下部,滑翔时可改变方向但不能由低处飞向高处。
这棵树,是斑飞蜥不容侵犯的“王国”,落叶的异常震颤,或是气流带来的陌生气味,都会触发警报系统。这种近乎偏执的警惕,让它的领地始终保持着绝对纯净。扩张的喉囊褶既是威慑,也是主权宣言。斑飞蜥背面灰棕色或铜绿色,头背面两眼间、躯干及尾背面均有黑色横斑,腹面黄白色,具有不规则的黑色点斑。翼膜背面橙黄色或橘红色,散有许多粗大的黑色斑点,其间连以黑色细纵线,翼膜腹面灰白色。喉囊浅黄褐色,基部或末端有蓝色斑点,颈侧囊褶腹面红棕色或黄色。
也有的斑飞蜥不局限于一棵大树,而是主动开疆拓土。纵身一跃的斑飞蜥在滑翔中展现肋间的皮膜,这并不是翅膀,而是精密的滑翔翼膜,就像技术高超的“翼装飞行”者,用前肢控制俯冲,尾舵调整方向。一次次的滑翔,都是生存空间的重构。
在海南热带雨林的绿色苍穹下,斑飞蜥这个小巧而神奇的物种,就像一位无声的智者,用它那独特的生存方式宣告着:进化从来都不是一条笔直的冲刺赛道,而是一场永不停歇、螺旋上升的精彩旅程。
出品人:郭志民尚林
总监制:牛晓民
监制:周元
策划:陈书焕林莹
学术顾问:汪继超
执行策划:王景瑄周圣涛陈明文陈小丹
导演:周圣涛陈明文
文案:程坤明廖珉乐周志强
摄影/制作:陈明文史君豪吴多圣陈明福蔡蓉马一鸣邱洪高陈浩文王妥彬
翻译:谢敏(美国)
配音:伊恩(英国)
平面设计:符爱华梁语峥
记者: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