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海南省民族歌舞团的乐器工作室,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一排排整齐摆放的乐器上。鼻箫、灼吧、唎咧、牛角鼎……这些由竹子、牛角等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泛着温润的光泽。
这些形态各异的乐器出自海南省民族歌舞团两位资深乐手——卓耀伟和陈和昌之手。数十年来,他们在一刨一凿、一吹一调中,守护黎族音乐的文脉,也守住了自己对竹木之声的一份热爱。

卓耀伟(右三)在《竹木呈祥》中用牛角鼎演奏。海南省演艺集团供图
分毫之间“定”音律
卓耀伟的音乐启蒙,源于身为中学音乐教师的父亲。从小在琴声笛韵中长大的他,不仅练就了吹笛弹琴的扎实功底,还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被黎族老人吹奏的鼻箫曲深深打动。
“那音色像是远古传来的呼唤。”回忆起第一次听到鼻箫声的情景,卓耀伟记忆犹新。“要把曲子吹好,得先懂乐器。”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开始琢磨乐器的选材、打磨与调试,这一琢磨,便是整整30年。
“每一件乐器都有生命,都值得被珍视。”卓耀伟摩挲着手中一支略显陈旧的鼻箫,眼中满是温柔。这支鼻箫的管身上,清晰刻着“2005年制作,2018年重制”的字样。他说:“标注日期,既是对自己手艺的负责,也是给乐器留一份‘成长档案’。”
黎族竹木乐器“八大件”中,除了独木鼓、叮咚,其余乐器大部分以竹子为制作原料,音色独特且吹奏形式别具一格。“竹子要选质地坚硬的,砍下后还要放置2年到3年,等水分挥发,木质变得稳定,做出来的乐器音质才纯净。”看似简单的选材环节,卓耀伟坚守着近乎严苛的标准,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在他看来,制作乐器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每一件乐器都要经过反复打磨,比如砍竹子要顺着纤维走,制作过程中要多次用开水烫,这些细节决定了乐器的音色和品质。”
作为土生土长的黎族人,陈和昌的童年是在村寨的歌舞声中度过的。每逢节日庆典,村里的老艺人便会拿出各式各样的竹木乐器,吹奏欢快的旋律,村民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他跟着老艺人学吹、学做,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
“制作竹木乐器,要靠手感一点点打磨、调整。”在陈和昌看来,乐器制作是一门指尖的艺术,机器生产永远替代不了手工制作。经他之手,山林间的竹木被裁取、打磨,成为一件件精美的乐器。
“做乐器就像做人,要实实在在,一点一点做。”陈和昌提倡慢工出细活。于他而言,音律就藏在分毫之间——差一分,音色便散;失一毫,音准即偏。这份对分毫之差的执着,正是他对“乐人”的理解和诠释。

陈和昌在制作乐器。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摄
六孔鼻箫“演力”更强
作为黎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鼻箫的音韵曾长期受限于其自身结构。传统鼻箫仅有3个按音孔,音阶少、音域窄,难以表现复杂的音乐篇章,许多优美的旋律无法充分演绎。“早期的鼻箫,只能吹奏一些简单的传统曲调,在现代舞台上的表现力有限。”看到传统乐器面临的困境,卓耀伟决定进行改良。
他反复钻研黎族传统音乐的韵律特质,查阅相关资料,走访多个黎族村落,向老艺人请教,结合当代演奏的实际需求,对鼻箫的孔位、管径、腔体结构进行一次次调试与优化。“每增加一个孔,音色和音域都会发生变化,需要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佳位置。”卓耀伟说。

卓耀伟给自己制作的竹木乐器标注“生日”。李艳玫摄
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错和调整,卓耀伟终于成功将鼻箫的按音孔增加至六个。改良后的鼻箫,在保留原有柔美空灵音色的基础上,实现了音阶的丰富和音域的拓宽。“现在的鼻箫更好用,既能吹奏悠扬婉转的传统曲调,也能演绎相对复杂的现代旋律。”卓耀伟说。
在他看来,竹木乐器的魅力在于它的质朴和自然,没有复杂的装饰,却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因此,他制作乐器从不追求华丽的外观,而是注重乐器的音质和实用性。“乐器是用来演奏的,只要音色好、吹着顺手,就是一件好乐器。”
在陈和昌的工作室里,有许多长短不一、形态各异的竹木乐器,每一件都凝结着他的心血。“不同长短、粗细的乐器,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组合起来就能演奏多样的旋律。”他拿起一支唎咧,专注地吹了起来,清亮的乐声在室内回荡。
唎咧是陈和昌最擅长制作的乐器之一。这种乐器由若干节大小不同的短竹管,由小到大套接而成,是黎族人喜爱的单簧气鸣乐器。“制作唎咧,细节不能马虎,竹管的粗细搭配、竹簧的厚薄程度都要恰到好处。”他介绍,竹簧太薄容易断裂、太厚发音困难,只有经过反复打磨,才能分毫不差,发出悦耳的声音。正是这份对细节的追求,让陈和昌制作的唎咧成为许多乐手的首选。

陈和昌制作的“唎咧家族”。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摄
研制牛角鼎,打了上百个样
最让卓耀伟引以为傲的,是他耗费十年光阴研制的牛角鼎。这件乐器以天然牛角为制作材料,设有八个音孔(含吹孔),通过演奏者手指的灵活配合与对吹奏力度的精准控制,发出高亢嘹亮、层次丰富的声音。
“研制牛角鼎的过程,每一步都是未知。”卓耀伟颇有感触地回忆道。因为是新乐器,没有现成的标准可循,每一个音孔的位置、孔与孔之间的距离,全靠反复尝试以及乐感、手感的积累。为了找到最佳的音色表现,他先后制作了上百个样品,手指常被工具磨伤。
辛苦付出最终收获了回报。工艺独特、音色优美的牛角鼎不仅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在近日获得文华奖的民乐小合奏《竹木呈祥》演出中,也贡献了“点睛之笔”。专家认为,牛角鼎与其他传统乐器的声音交相辉映,为作品注入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60岁的陈和昌最牵挂的是技艺传承。“老一辈艺人渐渐老去,应该培养年轻人,让他们接着干下去。”
“做乐器没有捷径,只能多练、多悟。”陈和昌已经收了几个徒弟,他时常教导徒弟们:制作竹木乐器不仅要掌握手艺,还要了解黎族的历史文化,“只有真正懂了,才能让乐器发出有灵魂的声音”。如今,在两位匠人的影响下,已有一批黎族青年对竹木乐器制作感兴趣。
在工作室的暖阳中,新制作的乐器静静等待着下一次演奏。这些由竹木和牛角制成的器物,因匠人的手温而有了生命,因演奏者的气息而有了灵魂。它们从远古走来,奏响民族文化的永恒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