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

  国家疾控局提示:

  当前全国流感总体处于中流行水平

  流感活动处于上升阶段

  我国已进入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

  如何预防和应对流感?

  日常生活该如何做?

  身边人得流感后怎么办?

  这份健康提示请牢记

  什么是流感?

  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起病较急,可出现高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资料图:海口市人民医院儿童医学部内,家长带娃看病。记者王康景摄

  冬春季是我国流感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近期,流感活动明显上升,预计还将持续上升一段时间。

  除了流感,其他多种急性呼吸道病原体也会有传播的风险。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流感如何传播?

  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传播:

  1.飞沫传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喷出的飞沫被他人吸入,最常见于1米范围内近距离接触。

  2.接触传播:手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再触摸口、鼻、眼等黏膜引发感染。

  3.气溶胶传播:在密闭、通风不良的环境,感染者排出的微小飞沫核可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他人吸入后感染。

  流感≠普通感冒,这些症状要警惕

  典型表现:突发高热

  发热:39-40℃,持续3-5天

  全身症状:头痛、肌肉酸痛、乏力,伴咽喉痛、干咳等

  并发症风险:肺炎、心肌炎、脑炎等

  与感冒区别:普通感冒症状较轻(如流鼻涕、打喷嚏),而流感更像“全身袭击”,病程更长(1-2周)

  这些高危人员需警惕,易发展为重症

  65岁以上老年人、5岁以下儿童

  孕妇、慢性病患者(如哮喘、糖尿病)

  免疫力低下者(如肿瘤患者)

  急诊指征(立即就医):

  儿童:呼吸急促(<2月龄>60次/分)、拒食、嗜睡

  成人: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持续呕吐/腹泻

 

  如何有效抵御流感病毒?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流感疫苗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尤其对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保护效果明确。

  每年世界卫生组织会根据全球流感病毒变异情况更新疫苗组分,确保其与流行毒株匹配。今年上市的流感疫苗已包含针对甲型H3N2等预测毒株的抗原成分,公众无需等待“新疫苗”,而应尽早接种。

  10月至11月是流感疫苗理想接种窗口,疫苗生效约需两周,越早接种越能及时建立免疫屏障。

 

  特别提醒:接种完疫苗后,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接种完疫苗后请在接种点留观30分钟,确认无异常情况后方可离开。

  ②接种部位24小时内保持干燥和清洁,尽量不要淋浴和游泳。

  ③若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出现低热,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经过降温、多饮水和适当休息后,可自行消退。

  ④若出现其他情况,如体温超过38.5度以上,请立即就医。如果出现持续发热、局部红肿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及时联系接种部门告知相关情况。

  ⑤接种后尽量多喝水,注意休息。

 

  更多日常科学预防方式

  坚持个人防护“三件套”:“戴口罩、勤洗手、遮口鼻”。

  增强免疫力: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比如日常饮食要保持营养均衡,适当做运动,保持规律作息

  密切关注自己和家人:特别是家中孩子、老人、体弱多病者的健康状况,当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首先要休息养病,如果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同时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

 

  流感不是重感冒,不要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

  流感和普通感冒是两种疾病,流感是有传染性且会导致严重疾病负担的一种疾病。流感一般是由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引起,一般临床表现包括38摄氏度以上的发热、头疼、肌肉酸痛、乏力等比较重的全身症状。

  普通感冒往往是由鼻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引起,主要表现是38摄氏度以下的发热,可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全身症状比较轻,一般不会引起重症,给予对症治疗就能改善症状。

  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不要因为想快速控制症状或者降低体温就过度过量使用退烧药,特别是不要同时使用退烧药和含相同退热成分的感冒药,比如一些感冒药里都含有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同时服用,可能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一般的发热推荐首选物理降温,包括使用冰袋或者温水擦浴,如果超过38.5摄氏度以上的发热,或者出现了比较重的全身症状,可以用药物来退热。如果用药后患者仍然出现反复发热、精神萎靡、呼吸道症状逐渐恶化等情况,建议大家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