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清越的鼻箫声穿越教室的窗户,回荡在五指山市畅好中心学校校园里。11月13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竹木器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朱非正俯身指导该校三年级学生演奏鼻箫。作为一位“80后”,他接触黎族竹木乐器已经25年。

朱非在讲台上演奏鼻箫。
朱非与竹木乐器的缘分,始于童年。“小时候,看长辈吹奏鼻箫,那清脆的声音让我着迷,总偷偷拿来把玩。”
慢慢地,他喜欢上了“玩音乐”。不过,他一开始学的不是竹木乐器,而是吉他、架子鼓、电子琴等西洋乐器。
2015年,朱非参加五指山市文化馆的黎族竹木器乐培训班。在那里,他遇到了老师黄海林,从此“回归”民乐领域。
第一节课上,黄海林向大家展示了各式各样的黎族竹木乐器,朱非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看到黎族还有这么多传统乐器,我当时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些乐器学好。”
“老师敲叮咚的模样,太酷了!”在他看来,黎族竹木乐器的“八大件”(鼻箫、口弓、唎咧、㗑、灼吧、哔哒、独木鼓、叮咚)每一种都很有个性,犹如各凭本事过海的“八仙”。
在众多黎族竹木乐器中,鼻箫和唎咧比较难学,气息控制差之分毫,音色就会失准。为了攻克难关,他一遍遍向老师请教指法,反复聆听标准音色,还将老师的演奏录下来,回家后一段段揣摩,甚至走路、休息时都在琢磨怎么提高演奏技巧。
这份执着,让他不仅熟练掌握了独木鼓、叮咚、鼻箫、哔哒等乐器的演奏技艺,还摸清了这些乐器的制作门道。上个月,他获评黎族竹木器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祖传的技艺不能丢,这是我们黎族的文化。”带着这样的信念,近些年,朱非走进学校、村庄传授竹木器乐。他曾受邀前往三亚,教村民吹奏鼻箫;还主动参与五指山市“非遗进校园”活动,站上小学、初中、高中音乐课的讲台。

五指山市畅好中心学校的学生跟着朱非学演奏鼻箫。
课堂上,他不仅教演奏技巧,还讲述与乐器有关的神话传说,用竹木乐器吹奏出鸟兽的叫声,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
如今,每周四下午,朱非会准时出现在畅好中心学校,给三年级的两个班授课。看着孩子们从生疏到熟练,从好奇到热爱,朱非很高兴:“传统音乐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
周六周日,他也不闲着,在五指山市文化馆开设公益课,向成年人传授竹木乐器演奏技巧。他打破常规,大胆将《小星星》《你笑起来真好看》《听我说谢谢你》等现代歌曲改编成鼻箫、灼吧曲目。当熟悉的旋律从古老的乐器中流淌而出,不仅让学员们兴趣大增,还吸引了一些年轻人主动走近了解。在他的学生中,不少人在省、市级比赛中摘得奖项,他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谈及教学心得,朱非说:“每个人的基础和悟性不一样,所以有时需要一对一沟通引导。”他会根据学员的特点因材施教,用科学、温和的方法纠正错误,让每个人学到原汁原味的黎族竹木器乐。
朱非不仅擅长竹木乐器演奏,还有一双匠人的巧手。他从西洋乐器演奏中汲取灵感,将现代音乐理念融入传统技艺,让独木鼓、唎咧、哔哒等竹木乐器焕发新“声”。
受音域限制,黎族竹木乐器多用于演奏民歌,难以适配现代流行音乐的音高需求。这让朱非感受到了革新的迫切性。
他说,接下来希望能改良黎族竹木乐器,拓宽其音域,让丝竹之音跳出传统民歌的局限,“飞入寻常百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