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青少年学业压力增大,户外活动时间逐渐被压缩。不少孩子看似“长得高”,却身形单薄;有的看起来壮实,实则力量不足。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陈祖旺指出,这种现象反映了儿童体育锻炼的普遍不足。他建议,青少年应通过持之以恒的科学运动,增强肌肉力量、改善体态,同时促进身高的自然生长。

  那么,运动如何具体影响孩子的身高、肌肉力量及整体健康?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孩子科学锻炼?陈祖旺表示,纵向研究证实,除遗传因素外,运动对身高的促进效果显著。在骨骺闭合前,系统锻炼能够刺激生长激素分泌、改善骨血流与骨代谢,使经常运动的青少年比不运动者身高多出4厘米至8厘米,甚至更多。跳跃、奔跑等运动通过地面反作用力刺激骨骺软骨增殖,同时增强肌肉对骨骼的牵拉,促进骨径增粗与纵向生长。

  针对部分孩子“虚胖”却力量不足的问题,陈祖旺解释,“虚胖”是体内脂肪堆积、肌肉含量不足的表现,缺乏运动是主要原因之一。要将“虚胖”转化为真正的“壮实”,肌肉力量训练尤为重要。

  他进一步指出,青少年增强肌肉力量的最佳阶段集中在男生12岁至16岁、女生11岁至15岁。这一阶段被称为“力量素质敏感期”,体内雄激素与生长激素水平上升,神经和肌肉可塑性高,科学的力量训练能同步促进肌纤维增粗、神经募集能力提升以及骨密度增加。训练方式应以“自重+轻阻力+全身协调”为核心,无需昂贵器械,安全且有效。强壮的肌肉如同关节和骨骼的“天然保护套”,核心肌群强大有助于稳定脊柱,预防椎间盘问题;下肢肌肉强大则可降低运动中扭伤的风险。

  尽管12岁至16岁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但也正值学业压力加重的初高中阶段。许多学生以“没时间”为由回避锻炼。陈祖旺强调,即使学业繁忙,也应保证每周至少3至4次运动,理想状态为5至7次。每天1至2小时的锻炼效果最佳,若时间有限,坚持30分钟也能收获显著益处。

  在运动方式上,陈祖旺建议多样化选择。户外跑步、跳绳、球类运动等跑跳类活动对长高尤为有益;居家也可通过弹力带、深蹲、平板支撑等方式锻炼上下肢和核心力量。此外,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如快走、骑自行车上学,同样是积少成多的有效方式。

  关于运动时间,他认为无需刻意追求“最佳时段”,只要孩子方便并形成规律即可。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帮助他们养成长期坚持的习惯。

  “让科学运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帮助孩子长得高、身体壮的最直接方式。”陈祖旺总结,运动的益处不仅限于儿童阶段。从小(建议从4岁起)培养锻炼习惯,不仅能在生长发育黄金期获益,更为一生健康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