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当熟悉的旋律在琼海大剧院响起,时光仿佛在此刻倒流,中央芭蕾舞团带着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回到了这部作品的精神源头——红色娘子军的故乡,琼海。
演出前夕,舞团演员走进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探寻珍贵的历史记忆。

《红色娘子军》舞台照。海南日报特约记者蒙钟德摄
“吴琼花和洪常青这两个角色是虚构的,但每一个人都是吴琼花,每个人都是洪常青。”红色娘子军纪念园讲解员孙积龙在带领舞团演员参观展区时说。此次中央芭蕾舞团有四组演员分别饰演琼花和洪常青,饰演洪常青的武思明被这句话深深感动:“舞台上大家的角色、定位、戏份不一样,但我们正是都抱着‘每个人都是吴琼花、每个人都是洪常青’的心态,为这部舞剧用心,为传递这份精神尽全力。”
当演员们了解到娘子军战士王运梅直到102岁才终于实现了毕生的入党心愿,次年以103岁高龄辞世时,大家才真正明白,琼花和洪常青的“信仰”,不是剧本里虚构的台词,而是这片土地上真实生长过的精神力量。
饰演琼花的宁珑参观结束后有感而发:“这些英雄角色不是符号,是有血有肉的存在,是我们心中的一份情怀。我们需要找到与英雄们灵魂的共通点,将这份情感融入自身,让作品更有‘根’。”
《红色娘子军》“重回娘家”,就是回到了红色基因的发源地,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寻根”。
幕布拉起,一束冷光聚焦在水牢中央的琼花身上,她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但内心燃起的不服输促使她又站起来了——为了呈现好这个片段,饰演琼花的张浥洙花了大量时间攻克,她会细致到“扯到伤口时的下意识抽搐”“愤怒时起伏的胸腔、紧咬的牙关”。
“琼花对我的身体和精神都是一个淬炼。”这份对角色灵魂的坚守,让张浥洙与琼花的联结愈发深厚。在她看来,琼花从迷茫到坚定的转变,不仅是角色的成长,更是演员自己的蜕变:“她像一盏明灯一样照亮了我,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舞蹈演员,甚至是更好的人。”
舞台上,洪常青被南霸天的爪牙押解着,他用力攥紧拳头,手臂的肌肉绷出清晰的线条——这一握,演绎出了洪常青“宁死不屈”的决绝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台下观众情不自禁爆发出雷动掌声。
武思明坦言,将洪常青坚毅果敢的性格呈现给观众,是一大难点。这握拳的动作,剧中出现过多次,有时是下定决心,有时是愤怒,有时是坚守信念。同一个动作,要靠肢体语言甚至眼神的配合,演绎出不一样的重量。“回到琼海的‘寻根之旅’所受到的鼓舞与感动,激励着我、敦促着我完善角色,让洪常青越来越深入人心。”
聚光灯下,洪常青抬手轻搭在琼花肩头,手指前方,目光坚定望向远方。这个经典的指路造型传递出信仰的力量与温暖的希望。“洪常青和琼花,像是引领者与追光者。”饰演洪常青的管翀正这样解读两位主角的关系。在他看来,芭蕾艺术是肢体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当足尖跳跃出琼花的倔强,当拳头紧握着洪常青的坚定,在主演们的演绎下,角色鲜活而具体,最终呈现的,是红色故事里最动人的革命情谊。
今年才接过“琼花”接力棒的李偲旖,总感念前辈们的悉心教导:“张浥洙老师会毫无保留地把角色细节一点点讲透;每次开场前,侧幕边的其他‘琼花’也会帮我看动作、鼓劲儿,这份温暖让我特别安心。”在她看来,琼花不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传承的精神”——她希望把这份精神继续传递下去,“希望通过芭蕾的艺术,让更多琼海的孩子们在舞蹈中了解红色历史,让红色基因贯通”。
主角们对琼花红色文化的敬畏,也让芭蕾艺术有了更深厚的本土灵魂。李偲旖站上琼海大剧院的舞台时,带着比往常更郑重的心情:“琼海的父老乡亲们都是跟着红色娘子军的历史成长起来的,生怕自己细小的不足会影响这份沉甸甸的历史。”她知道,此刻的舞台不只是艺术展示的空间,更是传递红色记忆的桥梁。
当“每个人都是吴琼花,每个人都是洪常青”的信念在舞台上下共鸣,《红色娘子军》与琼海“娘家”的三脉联结,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根脉是故土的滋养,魂脉是角色的坚守,文脉是艺术与文化的共生——这场“回娘家”的演出,让经典在故乡的热土上,续写着新的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