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农历六月二十日,海南省澄迈县老城镇党委会议室内,召开一场专题学术研讨会,纪念苏东坡渡海北归925周年。这是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精心策划,十天内组织的第四场专题纪念活动。
4月1日,第三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第二次筹备会议在海口召开,部署推进在澄迈县举办的第三届东坡文旅大会筹备工作,要求统筹抓好澄迈东坡文化产业园建设、通潮阁复建以及大会相关活动。海南省苏学研究会深度参与澄迈县多个具体项目规划设计,提供学术指导和项目建设咨询服务。与此同时,苏学专家集中在农历六月中旬专题研讨东坡跨越琼州海峡的历史资料,结合东坡先生贬琼三年的不朽功业,深入阐释东坡南渡、北归两次渡海对东坡学术、思想、意志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宋绍圣四年(1097)农历六月十一日,东坡父子澄迈渡海,踏上海南岛。今年7月5日,苏学专家在澄迈县老城镇龙吉村和悦府举办纪念东坡澄迈登陆928周年学术报告会,发布东坡行经澄迈古驿道考察成果;元符三年(1100)农历六月十三日,苏东坡北归之时,在澄迈通潮驿写下《渡海帖》,今年7月7日正值925周年,苏学专家与海南省书法名家在海口“中国网中国瓷(自贸港)文化体验中心”举办专题研讨会,纪念《渡海帖》问世925周年,共同感悟东坡晚年书法艺术所展示的意志情怀;7月11日,农历六月十七,海南省苏学研究会与海口市旅文局联合组织,在琼山区五公祠内海口市博物馆举行座谈会,纪念东坡先生琼山浮粟泉畔题写《泂酌亭》诗925周年,研讨传承东坡多处治水改水的民生情怀。
研讨会现场
宋元符三年(1100)农历六月二十日,东坡先生在澄迈通潮驿写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热情讴歌海南三年在他一生中“奇绝”的地位与意义,随后登船渡海,北归中原。925周年之后,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在当年的澄迈县治、今天的老城镇政府,举办专题纪念活动,全面研讨东坡渡海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以《东坡渡海的精神升华与当代启示》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提出:东坡一生,波澜壮阔,但渡海体验,仅在琼州海峡。东坡渡海,是身体的南行迁徙,是精神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同时也是意志的激励与升华,是生命的考验与超越;东坡把命运交付“凌暴飓雾”的南海风涛之后,生存智慧与生命魄力得到空前释放,因此他热爱大海,歌颂南海;驾驭南海风涛,“下视九万里,浩浩皆积风”,远比赤壁泛舟的“大江东去”更为惊心动魄、更显豪情壮志;乘桴渡海使东坡思想、智慧、意志全面升华,生命智慧升华为哲学思考与审美超越;渡海的生命体验与生存智慧,使东坡思想的开拓、心智的老熟、意志的强大、品格的高尚、情趣的融汇,进入新的天地,同时,也使东坡文章、诗词、书法等创作,“挟大海风涛之气”,升华到新境界,思想与学术达到集大成的新高度。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作主旨报告
海南大学教授、海南文化研究院院长焦勇勤指出:东坡在海南的思想、艺术、意志等方面的成就,已经成为海南历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成就了海南的文化发展;与此同时,海南人民的宽容智慧、琼州渡海的独特经历、社会风气的善良正义,也成就了东坡“兹游奇绝”的毕生。东坡渡海,作为重要的文化象征,已经远超出澄迈意义的范围,而展示着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升华。特别是后世对他海南三年的文化成就评价,离不开“大海风涛之气”的洗礼,虽“放浪岭海”,但却“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更是进一步证明了海南三年对于东坡的重要价值。
海南大学教授、海南文化研究院院长焦勇勤从文化意义和民族精神等角度解读东坡渡海
海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籍贯澄迈老城镇的王扬俊老领导出席纪念活动,并作总结讲话。他说:在东坡渡海的日子,在东坡渡海的地点,开专题研究东坡渡海的学术会议,有特殊意义。东坡文化在澄迈的宝贵资源以及当代价值,是多年来苏学专家一点一点地发掘、考证,一步一步地寻访、考察,系统梳理呈现出来的。近年来专家们又进一步从东坡文化的精神实质、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等方面,作更加深刻的解读和阐释。这使我们不断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力量。在老城开这样的报告会,对老城的东坡文化保护和利用是强力的推进。县里、镇上,东坡行经之地沿途的村委会,各级负责同志应当有强烈的意识,从现在起对东坡文化的宝贵历史资源要高度重视起来,迅速研究如何结合本村镇实际,把苏学专家千辛万苦研究考察获取的成果,创造性转化为实际项目,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海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王扬俊对充分用好东坡文化资源提出意见和建议
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彭桐主持研讨会
澄迈县旅文局、老城镇政府、海南老城开发控股有限公司、老城镇东坡步行街、龙吉合悦府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与会,海南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和老城镇玉堂村、东水港、龙吉村、马村(国社)等村委会代表,来自儋州、昌江、临高等地的东坡文化研究者50多人参加会议。
参加专题研讨会的部分专家学者和有关村镇、企业负责同志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