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从自然物象到哲学意象青莲一朵寓清廉
海南日报 2025-05-19 10:07

  编者按

  每年进入5月,海南岛的莲花就次第盛开,成为夏日里热岛上的一道别样景观,而莲花在内地的花期是6月至9月。

  海南部分周氏族谱显示,他们是周敦颐的后人,并将其《爱莲说》收录到家谱艺文中。谱牒资料往往有蹭历史文化名人光环的嫌疑,不过,由此可见世人对高洁的精神境界的景仰和追求,从北到南,即使是在天涯海角,人们也受周子思想的影响。

  莲是一种既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常见植物,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南北各地广泛种植,且早在春秋时期就进入中国人的审美世界。

  清代冯宁《荷花图》(扇页)。缪士毅翻拍

  莲荷形象

  “错彩镂金”的青铜纹饰

  1923年,在河南新郑出土的春秋时期考古文物中有铜器名为“莲鹤方壶”,即在壶盖之周骈列莲花瓣二层,并于莲花瓣之中央立起一展翅之白鹤,郭沫若先生评价此件出土文物为“以植物为图案,器在秦汉以前者,已为余所仅见之一例”,又描述鹤之突破上古时代鸿蒙,踌躇满志,正欲飞翔,正是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反映。

  莲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

  这说明,莲花较早地就进入了中国的审美文化传统,并且与白鹤清新俊逸之物相伴随,并是高雅之象征,而且其精工之雕琢反映了中国审美文化在先秦时期“错彩镂金”的一面,正是与近世以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相对的一面。

  汉代,随着莲的种植渐趋普遍,莲荷文化也日渐兴起。古乐府《江南》中就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词句。东汉辞赋家王延寿所作《鲁灵光殿赋》以及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所作《西京赋》中,皆有关于以莲荷形象作为装饰纹样的文字记载。

  儒释意象

  “出淤泥而不染”

  魏晋以后,随着道家和道教思想的阐释发展,莲花也因其清静而成为象征,大诗人李白即号“青莲居士”。随着佛教思想的深入,莲花与佛教发生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在哲学寓意上完成了从“清静”到“清净”的转变,这与佛教的净染思想有关。莲花的净与淤泥的染有着一种相即不离而“不一不异”的关系,正是佛教哲理所蕴含的对生灭、苦乐、色空、幻真关系的辩证思考,这正是与儒家的君子之花的不同处。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蒙钟德摄

  宋代道学的开山周敦颐的《爱莲说》曾经引起过儒者的困惑与争论,以为这是其在青年思想尚未成熟时所作,以莲花为喻,赞美之以“出淤泥而不染”,有着太强的佛教背景。其实,周敦颐正是要转变人们对莲花的佛教化理解,而重新将莲花纳入到儒家的“君子比德”的评价系统中来。在儒家的审美传统中,人与花的相互兴发和比喻是奠基共同的价值指向上,因而经冬之梅、酷夏之莲、空谷之兰、傲霜之菊,以生命的化育和弘毅,与儒家君子的仁德与自立相契合,而受到赞美,松与竹亦然。

  与佛教的花之净染二性相比,儒家的花喻至少有三重特点:第一,花格和人格有着同一性,人格自然投射于花格,但花有其自然的属性,因而表现出各异的生命形态,这是儒家比德的基础,因而在客观的物上,有物存在,且实有其物;第二,人的价值判断有着确定的方向,因而周敦颐赞美的正是“净”而不是“染”,宋明学者受到佛教生命观拓展的影响,又以儒家生生之德为根本,在理论上发展出仁本体思想,生命的指向是生生之仁,是生意,而不是寂灭,或不生不灭;第三,有花存在、有人存在,有意存在,人与花是互相明白、互相照见的。而人又要实在地去“照管”而非清寂地“观照”,如周子说窗前草如“自家意思一般”,如朱子说“自家心便是鸟兽草木之心”,如阳明南镇观花之“一时明白起来”,天地要靠人的照管去使得万物各正性命,花要有人去惜、去赏、去主动地照管,而非只是回头刹那地微笑领悟与默会观照。这是一种天地境界,又是实实在在的儒家功夫。

  回归自然

  “一一风荷举”

  宋代以后中国文化走向“内在自然”,“天人合一”统一于道学所涵摄的人的价值的一度,外在的水墨山水、平和澹荡的艺术风格,成为具有伦理典范的文化风景。对于士子而言,由道学的建构所完成的哲学思想的建构,使得心灵世界成为完全安顿儒家人文理想的归宿,回归内在的“自然”实际成为回归内在的“人文”,自然的秩序、社会的和谐与伦理的完善是统一的,最终安顿的是得君行道与化民成俗的士子情怀,而只要具有这种情怀,便是在心灵中归返自然,让“洁净”落实在心中。

  同时,与宋明哲学思想相伴随的是随着近世的平民社会的到来,莲花还表现出更强的日常化倾向。近世以后出现了许多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装饰纹样,婴戏莲花、莲池水禽等贴近民俗生活的纹样取代了以往盛行的莲瓣纹而成为装饰图案的主题,莲花与彩蝶、鸳鸯等象征人间幸福的动植物意象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相得益彰。由于“荷”字与“和”字读音相同,“莲”与“连”谐音,而莲的果实有“多子”的特点,所以常由“莲”(荷)与其他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具有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如“连年有余”“连生贵子”“喜结连理”。此外,“莲”有时亦称“青莲”,“青莲”又与“清廉”谐音,因此常以一株傲然挺立的莲花形象来象征“一品清廉”;或者用莲花、莲叶与莲蓬等扎成束状的“把莲纹”来比喻“清正廉洁”。这种“把莲纹”的图样在明代永乐年间盛行,在后代多有仿制。周子晚年定居江西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营道之水名“濂溪”来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其对莲花,正是儒者的“怜惜”,其为君子,正是一身“清廉”。这也正是另寻“孔颜乐处”的真蕴。

  莲花所蕴含的中华古典哲理与品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是中华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今天的廉政建设扎根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深入挖掘、阐释、传承、转化传统文化对廉政思想的当代价值,这正是“一一风荷举”的时代新意。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