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二院”)胸外科一区的病房里,86岁的施阿公(化名)接过家人递来的一碗温热米粥,慢慢送入口中。这个看似平常的动作,对三个月前的他来说却是奢望。作为海南省接受新辅助化免治疗、再行微创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最高龄患者,施阿公的康复之路创海南胸外科界的新记录。
今年3月,已出现明显吞咽困难的施阿公辗转省内多家医院就诊,在某三甲医院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食管鳞癌;经多方打听后,来到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一区门诊-李标主任的诊室就诊。经详细问询病情,施阿公起初只是吃干饭时有哽噎感,后来逐渐发展到稀粥都难以下咽。眼看着老人每天只能勉强喝下一点汤水,体重直线下降,全家都陷入深深的忧虑中。
胸外科一区团队为施阿公进行全面检查,发现肿瘤厚度近2cm,长度7.5cm,几乎完全堵塞食管,确诊为局部晚期食管恶性肿瘤,直接进行手术的风险及难度都很大,且预后疗效不佳,建议新辅助治疗后,再进行手术。但这样的治疗方式,让家属们陷入两难境地。
施阿公的女儿坦言:“我父亲已经86岁高龄,我们担心他承受不了化疗,更不要说做这么大的手术了,全家意见分歧很大,有人想保守治疗,有人想转去省外就医,一直都拿不定主意。”
个体化新辅助治疗方案破解困局
面对家属的犹豫和施阿公86岁高龄手术存在的巨大风险,胸外科一区团队联合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科等专家启动MDT多学科讨论,经评估,一致认为先进行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待肿瘤缩小再实施手术的治疗方案。但是86岁高龄难以耐受标准的化疗方案,只能行单药化疗,而且需适当减量并拆分至第1、第8天用药,有效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同时必须联合免疫治疗,更好地缩瘤降期、争取手术治疗的机会。
微创食管癌手术成为“强心剂”
经过3个疗程的新辅助治疗后,施阿公吞咽困难的症状明显缓解,复查CT提示肿瘤明显退缩,重获希望的患者与家属却因为担心手术创伤和风险,拒绝手术治疗。直到第4个疗程结束后,患者再次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陷入绝望的家属才幡然醒悟,进一步手术治疗才能获得生的希望!
李标主任耐心地为患者及家属分析手术的利弊,传统三切口食管癌手术需要“开胸、开腹、开颈”,切口总长度达50-60厘米,术中要用撑开器撑开肋骨,创面大、损伤重,术后易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而胸腹腔镜联合的微创食管癌手术只需在颈部、胸部和腹部开几个不足1厘米的小孔,术后疼痛轻、恢复也快。
施女士表示,经李标主任分析国内成功案例--国内顶尖的四川华西医院曾为89岁的食管癌老人进行化免治疗后再手术成功案例,并制定手术方案及应急预案,也了解到李标主任团队在食管癌微创手术上具有丰富的经验,此前海南省食管癌手术患者最高龄记录为83岁,也出自于海医二院胸外科一区之手,这让我们坚定手术的信心。
多学科助力、快速康复立功
手术前李标主任再次启动多学科MDT讨论,联合麻醉科、放射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肿瘤内科、放疗科、营养科、康复科、重症ICU等专家进行术前全面评估。尽管陈阿公年事已高,但心肺功能尚可,没有绝对的手术禁忌症,围术期也将会有多学科密切监护、保驾护航!
2025年7月3日,手术如期进行。手术室内,李标主任团队通过微创器械在患者体内灵巧地分离组织、切除病变食管、清扫淋巴结并完成消化道重建。患者术中出血量极少,手术持续约4小时顺利完成。打破海南省食管癌手术患者最高83岁的记录,再跨胸科手术“高龄禁区”。
微创手术过程
术后康复过程再次体现微创手术的优势:术后第一天,施阿公就在医护人员协助下床活动,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术后第四天,顺利拔除胸管与胃管。术后第七天,造影检查显示吻合口愈合良好,开始经口进食全流质食物。术后第十一天患者顺利出院,此时老人已能自主进食半流质食物,精神状态恢复良好。
术后李标主任查房
施女士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恢复这么快!看到父亲现在能正常吃饭,面色一天天红润起来,我们全家都特别感谢海医二院胸外科一区医疗团队。当初的犹豫和担心完全被证明是多余的,这个选择太正确了!”
术后康复步行锻炼
李标主任指出,高龄食管癌患者通过严格筛选(心肺功能达标、肿瘤可切除)和新辅助治疗(化疗/免疫缩小肿瘤),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做好围术期管理及实施加速康复理念,最终进行微创手术,能够让更多的高龄患者获得根治机会,高龄食管癌不再是“手术禁区”。食管癌术后,患者需定期随访复查,视病理分期及症状,必要时行辅助治疗。在生活上,建议患者少食多餐,以软食为主,忌辛辣、坚硬的食品,充足休息,加上适当运动即可。
出院合影
此次高龄复杂手术成功,离不开胸外科一区团队的精湛技术及多学科的协助,彰显海医二附院胸外科一区在处理高龄、疑难、复杂的病症与国内顶尖医院水平相当。让患者大病不出岛也能得到优质的医疗救治。
出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