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博物馆展陈背后的专业技术人员——文明的掌灯者
海南日报 2025-05-19 10:00

  编者按

  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6049万人次,同比增长17%,创历史新高,博物馆热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当我们走进博物馆展厅,与一件件或古朴或精美的文物相遇,当我们参观一个充满创意的展览,是否想过,因为有一群文博人的付出和坚守,才有了这些精彩的呈现。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本期《海南周刊》封面为您讲述文博专业技术人员的故事。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展出的文物。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茂摄

  文博策展人麦静月:让文物“开口”讲故事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惠

  在海南省博物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海南解放75周年,一场红色家书展正在酝酿。这场新展背后,有一位“70后”策展人——麦静月,她用近十年时光,在省博物馆陈列部的岗位上,让一件件文物在展览中“活”起来,为观众讲述历史故事。

  麦静月整理展出文物。

  “这场家书展,我们去年就开始酝酿,今年3月正式启动展品梳理、大纲撰写、文物遴选等工作。”麦静月介绍道。预计展出的120余件套文物展品,计划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等省内外多家单位借展,甚至还联系革命先辈后代直接征借书信。

  借展的过程,堪称一场跨越山海的“寻宝之旅”。麦静月和同事需先通过各种渠道做背景调查,像侦探般收集文物信息,精心挑选与主题相关的文物,再发出借展函。

  “比如革命烈士们生前用过的钢笔、眼镜、望远镜等物件,与他们相关的,我们都想借来,以家书为引,完整展现他们的革命生涯。”麦静月说。

  但借展绝非易事,文物品相是否适合出馆、对方单位是否同意,每个环节都充满未知。为了完成各项任务,团队常常一天去两三个地方、联系十多个单位点交文物,经常忙到顾不上吃饭。

  展览策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写文本是最难的环节,简直像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麦静月感慨。以此次家书展为例,麦静月作为内容设计者,需与内容设计组、形式设计组的同事紧密配合。团队既要纵览全国历史,又要深挖海南各个时期的故事,尤其是琼崖纵队“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历史,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权威地呈现展览内容。

  他们从3月开始撰写的家书展文本,如今已达40多页、数万字,仍在不断修改完善。麦静月和团队成员逐字逐句斟酌,还需征求多方意见,确保内容经得起推敲。其中每一个数据、每一段描述,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在文物挑选上,麦静月和团队成员同样下了很多功夫。他们先初步遴选,再精心布置,以时间为脉络,串联起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阶段,着重展现渡海战役等关键节点。然而,以家书为主题的展览面临一大难题——海南留存的革命家书极少。团队四处奔波,多方寻找,只为深入挖掘海南红色文化资源。

  谈及展览形式创新,麦静月也很有想法。她深知,如今的展览不能只是简单陈列文物,必须在保证知识性、科学性的基础上,增强趣味性、互动性。

  此前的苏轼主题文物展就是成功范例,将苏轼真迹摆在“C位”,打造“苏轼朋友圈”,用现代形式展示古代文人社交的基本脉络。“未来,博物馆展览要紧跟时代潮流,融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及人工智能(AI)等技术,让观众有更强的参与感。”麦静月坚定地说,“相较于那些文物大省的博物馆,我们海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不算重磅,所以更要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创新展示方式,才能留住观众的目光”。

  十年策展路,麦静月参与了众多展览策划,见证了博物馆展览从简单陈列到多元展示的巨大转变。在她看来,每一场展览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与成长。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看到自己策划的展览开展时,观众注视文物,眼神中充满好奇与感动。

  “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就是对我们策展工作最大的肯定。”麦静月说,未来,她将继续怀揣匠心,让更多文物“开口讲故事”,为观众带来一场场视觉与心灵上的文化盛宴。

  文物管理员钟华青:愿为时光守库人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惠

  2.6万多件文物、十几个分类专业库房、全年细致巡查……在海南省博物馆的地下库房里,“80后”文物管理员钟华青细心地编织守护文物的“安全网”。这位从教师行业转行而来的博物馆人,如何当好文物“守门人”?

  钟华青拓印碑文。

  “当年拎起那把汉代青铜槊的瞬间,后背全是冷汗!”回忆起2016年刚入职博物馆时的工作场景,钟华青感触颇多。因缺乏经验,当时他像提普通物品般握住青铜槊的柄,这个动作立即招来老领导的严厉批评。

  这次教训让他明白,接触文物的每个细节都要慎之又慎。此后,他白天跟着业内前辈学习文物搬运、保存技巧,晚上阅读专业书籍到深夜。如今说起文物保管的门道,钟华青十分熟悉,“拿文物绝不能像提茶壶那样简单,一个不正确的动作可能会毁掉千年历史”。

  2024年,钟华青参与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展文物的相关工作,那段时间的经历让他直呼“大开眼界”。在借展过程中,他见识到故宫博物院严谨、精细的文物管理流程。从前期的沟通、各项手续的办理,到文物运输途中的层层防护,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与规范。钟华青全程专注,边看边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海南省博物馆现有文物约2.6万件,目前对外展出约2500件。这些文物按照来源和材质,被分为考古发掘品、水下文物、民族文物等多个类别,库房也依据文物类别和材质分区设置。钟华青的日常工作,就是巡查库房,检查文物保存状况,与文物保护部门沟通护理事宜,以及严谨做好文物进出库工作。

  在钟华青眼中,每件文物都有独特的秉性。一般来说,无机物类文物喜欢15~25℃、湿度40%~50%的清爽环境,而书画等有机物类文物则偏爱20℃、湿度50%~60%的温润空间。

  他经常穿梭于库房中,检查恒温恒湿设备,记录温度、湿度数据。“别小看这些数字,稍有偏差,文物可能就会‘生病’。”他说,目前海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库房正在更新设备,未来对温度、湿度的控制会更加精准。

  海南潮湿的气候和频次较高的台风,是文物保护的两大“劲敌”。2024年台风“摩羯”袭琼,钟华青和同事们守在馆里,实时监测库房的情况,“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文物,更是海南的历史文化根脉”。

  说起库房里的“明星文物”,钟华青对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情有独钟。“剑身的错金铭文历经千年仍清晰可见,每次看到都感叹古人技艺之高超。”钟华青说,他很喜欢欣赏文物,而这份热爱的背后是责任。

  “以前看到文物很激动,现在更多是谨慎。”钟华青介绍,如今每次打开文物囊匣,都要反复确认环境是否安全,搬运时与同事精准配合。

  虽然钟华青的工作不直接面对观众,但他深知这份工作的重要性。“观众能看到什么、看到什么状态的文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只有将文物保存好,让其达到展出条件,观众才能看到它们。”

  对于未来,他希望通过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也期待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及馆里能提供更多学习培训的机会,特别是与国内外先进文物保护单位交流互动的机会。

  在文物库房这方不为人知的天地里,钟华青用专业与热爱诠释着文物守护者的使命,潜心当好“守宝人”。“只要文物安好,一切付出都值得。”他说。

  藏品保护人员李叙霖:用标本让巨鲸“重生”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子仪通讯员郭冬月

  25岁的李叙霖是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以下简称南海博物馆)自然部的一名藏品保护工作人员。今年以来,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参与制作两头巨鲸(大翅鲸、布氏鲸)的标本。

  李叙霖维护鲸类标本。

  在南海博物馆北区一层,观众可以看到鲸、海豚、贝类等多种海洋生物标本。这些高低错落、栩栩如生的标本,让人仿佛走进了海底世界。其中部分标本,出自该馆自然部的工作人员。

  “一鲸落而万物生”,死去的鲸类沉入海底,对于维系海洋生态系统平衡意义重大。一些搁浅死亡的鲸,无法实现“鲸落”,但在李叙霖和同事们眼中,它们也有好归宿——成为标本。

  李叙霖是海南本地人,对大海和海洋生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大学学的是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2023年9月进入南海博物馆工作后,一直从事藏品(包括标本)保护工作。

  2025年1月,琼海市博鳌镇海岸沙滩发现一近岸漂浮死亡的大翅鲸。与此同时,东方市八所镇海岸发现一近岸漂浮死亡的布氏鲸。“得知消息后,我们团队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处置。”李叙霖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目前,他们正在用这两头鲸的尸体制作标本。未来,它们将以全新面貌亮相,在科研、科普教育与展示收藏等领域发挥作用,获得“重生”。

  据介绍,这次近岸漂浮死亡的大翅鲸和布氏鲸体长分别为近9米和12米,在海南近岸搁浅的鲸豚类动物中属体型极大者。大翅鲸和布氏鲸均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展示价值。

  “海水把大翅鲸冲上海岸前,预计它已经死亡3天到4天。”谈到在博鳌海滩上处理大翅鲸的场景,李叙霖记忆犹新。当时,大翅鲸的腹部微微膨胀,有不少人围观,李叙霖和同事先疏散群众,把现场围了起来,然后戴上防毒面具,冒着鲸爆的风险,接近鲸,划下了第一刀。

  鲸爆,顾名思义就是鲸尸体爆炸,鲸爆时会喷射出大量腐烂的血肉和有毒气体,还会污染周边环境,产生可以持续几个月的浓烈臭气。

  李叙霖说,他们处理鲸的第一步,往往是防止鲸爆,找到一些小的缺口,先让它“漏气”,之后再去分解它。“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巨鲸尸体,最难忘的还是气味。尽管穿了防护服,‘全副武装’,但衣服和鞋子仍然沾上了气味,很难洗掉。”

  一头死亡的鲸如何变成标本?答案至少有两种。“我们正分别将这两头鲸制成剥制标本和骨骼标本。”李叙霖介绍,简单来说,剥制标本是通过将动物的皮张连同毛发、羽毛、鳞片等衍生物剥下,经过防腐处理、填充和整形,制成的保持动物原貌的标本。

  他介绍,制作剥制标本,首先需进行剥皮,仔细清除鲸皮肤下的脂肪和肌肉组织,再使用特定的脱脂剂对初步处理过的皮张进行二次脱脂。接下来,对皮肤进行关键的防腐和防虫处理,以延长保存时间并防止害虫侵蚀。之后,制作一个与鲸体型相符的假体模拟鲸。最后,将处理过的皮肤贴合于假体上,力求还原鲸的原貌。

  制作骨骼标本的重点是去除骨骼油脂,鲸油脂丰富,骨架里会不断渗出油脂,制作标本过程中需反复对骨架进行脱脂。“制作鲸类标本是一项庞大且细致的工作,预计需要一年以上才能完成这两件鲸类标本的制作。”李叙霖说。

  这两头鲸因何死亡,目前尚无明确答案,但捕杀、垃圾污染等人类活动威胁鲸等海洋生物生存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希望通过制作动物标本让更多人了解生物多样性,激发大家对科学和大自然的热爱,进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李叙霖表示,那些博物馆里的鲸豚标本,提醒人们珍惜和爱护海洋家园。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