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4日,海南省演艺集团创演的民乐小合奏《竹木呈祥》荣获第十八届文华奖新设立的“文华节目奖”。黎族竹木器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鼻箫、口弓、唎咧等黎族竹木乐器在国内十分罕见,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属性。本期《海南周刊》封面带您了解黎族竹木乐器,敬请关注!
黎族群众爱唱歌,他们劳动时唱歌,约会时对歌,每逢重要节日更要以歌舞庆祝。行走在黎族村落,你还会发现,许多黎族人家都有自制的竹木乐器,他们不仅以歌传情,还通过吹奏、敲击竹木乐器,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音色清幽婉转的鼻箫、口弓,是青年月下互探心意的媒介,叮咚则源于看守山栏稻时驱赶山猪等动物的生产实践……那些取材于自然的黎族竹木乐器,被誉为民族音乐的“活化石”,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展出的黎族竹木乐器。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宋国强摄
历史探源:每件竹木乐器都会“讲故事”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出现了民族乐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从已出土的先秦时期乐器来看,古乐器一般既是劳动生产的工具,又是表现音乐的工具。海南黎族竹木乐器也有这个特点。
黎族竹木乐器的出现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黎族人长期居住在海南岛中西部山区,当地丰富的竹木资源,如水尾竹、石竹、麻竹、中平木、椰壳等,为乐器制作提供了物质基础。本着“靠山吃山”的原则,黎族先民物尽其用,将竹木材料加工为吹奏乐器、打击乐器等,不仅满足了精神生活所需,也形成了独特的器乐文化体系。
漫山遍野的山栏稻,想必很多人在海南看到过。你有没有想过,在野猪、鸟类出没的山坡上,黎族人如何守护他们辛辛苦苦种出的稻谷,答案就藏在一种竹木乐器中——叮咚。我们目前看到的叮咚,大都由木架、木杠、敲击棒组成,多根木杠被绳子串起平行横放于木架上,演奏者双手执棒敲击木杠,发出清脆的声音。这种乐器的初始形态,主要用于农作物管理。以前,每到农熟时节,为了驱赶偷食、糟蹋山栏稻的鸟兽,黎族人在山寮中或田边吊起两根木条,敲出叮咚声。久而久之,这种农耕习俗演变成了器乐表演“打叮咚”。出于表演需要,现在的叮咚一般有四根或五根木杠,敲击不同部位呈现的音韵不同。

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黎族群众吹奏灼吧庆祝山栏稻丰收。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天平
伴随生产劳动出现的黎族竹木乐器,还有乐杵。这种形似棒槌、两头大中间小的乐器,源于黎家妇女的舂米劳作,与她们日常生活中用于舂米的木杵别无二致。用乐杵(木杵)表演的舂米舞,是广泛流传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舞蹈。
还有一些竹木乐器的传统功能,主要是抒怀或情感交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鼻箫和口弓。清代张庆长所著《黎岐纪闻》记载:“(黎族)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于旷野间,男弹嘴琴(即口弓),女弄鼻箫,交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渐进凑一处,即定配偶。”由此可见,在古代,学会演奏口弓、鼻箫等竹木乐器,是年轻人求偶的必备技能。
独木鼓是一种打击乐器。据说,远古时期,黎族人以狩猎为生,人们通过击打因雷击树木起火烧出的木洞,呼众围猎,后来用鹿皮蒙住木洞口,演变成了鼓。制作独木鼓,需整段掏空木料,然后用牛皮或鹿皮蒙住两头,用白藤绑住周围。韦岳峰主编的《黎族竹木器乐》一书提到,以前在黎族村寨,制作一面鹿皮独木鼓一般需要一年到两年,购买独木鼓多以耕牛交换。独木鼓的大小不一,价值也不一样,鼓面宽一“山尺”(40厘米)的,可换一头牛;如果宽出半“山尺”(20厘米),则需加一头猪。

黎族竹木乐器椰胡。李幸璜摄
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竹木乐器的标准音和音阶体系逐渐统定,得以“合乐”。它们融入婚嫁、节庆、迎宾等社交场景,功能由实用向审美过渡,音乐性日益增强。
与此同时,为了体现音乐的原生态特点,现当代的一些文艺工作者将踞腰织机、簸箕等,用于器乐表演,以增加织锦、筛选稻谷等“生活原声”,体现了“日用即乐器”的理念。
音色独特:或婉转如丝,或响彻云霄
按照发声原理,乐器可以分为气鸣乐器、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黎族竹木乐器对这四大类均有涵盖。不同的发声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类竹木乐器的音色和感染力。
气鸣乐器是通过气流振动而发声的乐器,是黎族竹木乐器中最常见的一类,多用于抒情场合或独奏表演,主要用于展示旋律,有代表性的包括鼻箫、洞箫、唎咧、哔哒、灼吧、公式等。其中,鼻箫以鼻息入气,音色柔和悠远,音量较小,多用于女子抒发情愫;洞箫是黎族杞方言区特有乐器,由单节竹管制作而成,它声音温婉,音量较小,系男子求爱所用。静谧的夜晚,男子吹响洞箫,女子吹鼻箫应和,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公式上小下大,吹口处插一根小竹管,有点像汉族地区的唢呐。它的管身开9个按音孔,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表现力极强,可使听者心花怒放,也可使听者悲痛欲绝。乐东抱由镇人卢玉昌是吹公式能手,把公式吹得出神入化,能模仿人的唱歌声、人的笑声、婴儿的哭声及自然界的多种声音,比如马啸、鸡鸣、雁叫、鸟喧。他从小跟着父亲学吹公式,白天在干活的间隙吹,夜里继续练习;为了锻炼执公式的手力,他常在公式的下端悬挂一块石头;为了练气,他用木棉花塞住鼻子,控制呼吸,学会了“内循环换气”法,可以连吹半个小时,几乎不用停顿。据说,他能吹上百种鸟叫声,让人真假难辨,曾通过吹雌鹧鸪的叫声,成功引来雄鹧鸪。
体鸣乐器由乐器振动产生声音,黎族乐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体鸣乐器是叮咚、钱铃、乐杵等。这些乐器声音洪亮,广泛应用于大型聚会、歌舞、节日庆典等场景中。

黎族竹木乐器口弓。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天平摄
口弓(口琴)是较为特殊的体鸣乐器,它通过口腔共鸣、竹片振动结合发声,音色缥缈轻柔。口弓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种乐器,古人称之为“簧”,早在上古时期便有“女娲做簧”的神话传说。
黎族村落的膜鸣乐器主要是鹿皮独木鼓和牛皮独木鼓。鹿皮较为稀少,多用于做小鼓,牛皮易获得,多用于做大鼓。牛皮大鼓的音色深沉厚重,声音上也更具威严和号召力,适合在重要场合或大型活动现场演奏。它不仅是音乐节奏的核心,也象征着权威,常由年长男性或专职鼓手演奏,具有明显的仪式功能。
黎族传统的、原生的弦鸣乐器较稀少,仅有朗多依和令东两种。朗多依与汉族的二胡形制相近,演奏方法同为弓弦拉鸣奏乐。制作朗多依的工艺复杂,传承困难,加之在一些场合它的角色被规模化生产的二胡取代,这种乐器几近消亡。令东即“月琴”,它面临的困境与朗多依相似。虽非原创,令东已出现在海南较长一段时间。一百多年前,美国传教士香便文在海南岛徒步考察时,接触过演奏令东的黎族乐手。

黎族竹木乐器公式。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摄
经典曲目:《相会在山栏园》等作品多次获奖
黎族竹木器乐虽然历史悠久,但早期没有形成合奏形式,主要在民间流传。海南解放后,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支持下,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逐步进行完善,让黎族竹木器乐登上了更广阔的舞台。
1959年5月,海南文艺工作者赴广州参加全省(当时海南归广东省管辖)专业文艺会演,器乐合奏《叮咚舞曲》等节目被评为优秀节目,这是黎族的竹木之声第一次正式“出岛”。1962年,《叮咚舞曲》再次被选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音乐之春”演出。
1984年,广东民族歌舞团陈元甫的民族器乐作品《相会在山栏园》获得全国民族器乐比赛三等奖。1991年,海南省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团赴京参加全国民族文化博览会,王兆京创作的器乐节目《唎咧与叮咚》获“最佳民族艺术特色奖”;2005年,海南省歌舞团的器乐组合“五指山组合”获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二届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独奏及组合银奖。此次《竹木呈祥》获得文华大奖,将黎族竹木器乐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数十年间,黎族竹木器乐作品逐渐获得专业舞台与国家层级艺术评价体系的认可。与此同时,一批土生土长的黎族乐手获得了业界的肯定。保亭人黄会基是我省吹奏唎咧、哔哒、树叶的名家。他的演奏特色是吐音清晰、音质纯净、跌宕起伏、快慢有序,能以恰到好处的滑音呈现哀怨、缠绵的曲调,又能用单吐的技巧吹奏出热烈欢腾的旋律,韵味独特,民族风格浓郁。他吹奏的《相会在山栏园》(唎咧、哔哒独奏)、《椰林深处》(唎咧独奏)等乐曲分别获得全国或省级音乐奖项。黄会基曾随团到新加坡、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家演出,广受欢迎。
除了纯器乐作品,一些多次获奖的民族歌、舞、剧也融入了黎族竹木器乐相关元素,比如《黎族家园》《呦呦鹿鸣》《三月三》《草笠舞》《舂米谣》《爱上三角梅》《雨林茶香》。其中,音乐剧《爱上三角梅》采用了唎咧、鼻箫、灼吧等多种竹木乐器的声音。
2008年,黎族竹木器乐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黄照安等多位民间艺人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些传承人不仅保留了原生态演奏场景,还通过教学、改良和推广,为黎族竹木器乐的当代表达注入活力。
(作者分别为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
部分黎族竹木器乐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
黄照安(保亭)
省级
邢大民(五指山)
黄海林(五指山)
朱非(五指山)
黄蝶云(保亭)
部分黎族竹木器乐曲目
·独奏乐曲
鼻箫曲
《鼻吟》
《求爱》
《表深情》
口弓曲
《竹口弓曲》
《铜口弓曲》
《我来了》
唎咧曲
《畅想》
《喜相逢》
《三月三》
哔哒曲
《水流长》
《黎家乐》
《相会》
灼吧曲
《可爱的家乡》
《诉说心里话》
《夜曲》
《山谷的春天》
·合奏曲
《民乐大合奏》
《婚礼曲》
《欢乐黎家》
《双拜堂》
《总兵》
文字/罗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