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线是怎么染色的?”“这条围巾要织多久?”“这些图案是什么意思?”……9月18日下午,上海市徐汇区凌云文化中心里,好奇的提问声此起彼伏。
一群学生簇拥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春芳身旁,小脑袋凑得紧紧的。有人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轻抚黎锦,有人满眼期待地望着腰织机,想立刻上手体验这门古老技艺。
当天,“寻黄道婆足迹,读懂传统纺织技艺里的科学智慧”活动在凌云文化中心举办,上海中小学生近距离接触了琼剧《黄道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海南非遗。
一面面讲述黄道婆生平的展板前,上海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宋浩杰将黄道婆的纺织传奇缓缓道来。学生们听得格外专注,踮起脚尖、探着脑袋,生怕漏听一个细节。
另一旁,几位黎锦技艺传承人席地而坐,指尖灵巧地挑动经线、穿梭纬线,原本朴素的棉线在她们手中渐渐显露出“菱形纹”“蛙纹”等精美的纹样,引得学生们驻足围观,发出一声声惊叹。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的学生林筱添第一个举起手,“老师,我想体验织黎锦!”传承人笑着帮她系好腰织机,她立刻低下头,认真打量着织机上纵横交错的经线,小心翼翼拿起提棕杆,逐根数清线条,慢慢勾选花纹。
没一会儿,林筱添就忍不住揉了揉腰,却笑着感慨:“原来织黎锦这么不容易!腰都酸了,可它实在太有意思了,我真想好好学下去!”
“黄四娘——”不一会,一段清亮婉转的琼剧唱段飘来。不同于往常的剧场演出,这次琼剧《黄道婆》特意“走下舞台”。“王阿龙”“红莲”“宋五哥”等剧中角色,穿着戏服,走到学生中间,手把手教他们跟着节奏拍手、哼唱。学生们很快就卸下了拘谨,跟着演员又唱又跳,仿佛真的走进了黄道婆的世界。
当剧情推到高潮,“黄道婆”终于造出三锭纺车,高声喊出“我做成了”时,学生们也跟着一起欢呼鼓掌。上海市梅园中学的吕一凡,也跟着演员学唱了一句“我做成了”,虽然调子有些跑歪,却逗得全场哄堂大笑。
11岁的吕一凡第一次接触琼剧,他还沉浸在互动的兴奋劲头中:“这太震撼了!我还想再听一遍!”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的项澍莀也忍不住分享:“我没去过海南,但是今天了解了琼剧、黎锦这些多姿多彩的海南文化,我以后很想去海南看一看!”
人群里,梅园中学的学生林婧艺显得格外认真。她手里拿着一本笔记本,笔尖飞快地记录着黄道婆故事的重点。遇到休息的琼剧演员,她还特意上前,礼貌地请对方写下对琼剧表演的感想。
学生们与琼剧演员互动。通讯员刘妍摄
“这次活动时间虽然短,可我收获太多了!”林婧艺的语气里满是满足,“特别是认识了琼剧这个有趣的剧种,回去之后我要查更多资料,好好了解琼剧,也好好了解黄道婆的故事。”
七百多年前,黄道婆架起了沪琼两地文化交流的一座桥;如今,这场非遗体验活动,又让上海的孩子们与海南文化相遇,青春笑声与百年非遗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
“这真是最有意义的画面!”宋浩杰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说道,“我前些年去过海南,亲身摸过黎锦的纹路,也听过当地老人口中的黄道婆故事。今天看到孩子们对沪琼两地的非遗这么感兴趣,这就是两地文化交融最生动的见证。”他期待未来沪琼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让孩子们在亲手触摸非遗、亲身感受文化的过程中,慢慢读懂中华文化的深厚,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海南日报上海9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