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得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桥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古桥如诗,古桥如画,它在人们的脚下,也在世人的记忆心间。
在海南,古桥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澄迈的广德桥,始建于明代,青石砌就,桥拱优美,见证了苏东坡笔下的“眼明飞阁俯长桥”;海口龙塘镇的“蛇桥”,明代名臣丘濬带领民众修建,桥身蜿蜒如蛇,春现冬藏,承载着五百年的水利与农耕文化……
灞桥折柳说梁桥
据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高而曲也。”从这个解释来看,桥的本意是“水上之木”,而人类最早利用的桥很可能是树木倒下自然形成的,受此启发后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伐木搭桥。
中国古代的桥梁大体可分为四类:梁桥、拱桥、吊桥、浮桥。其中,最早出现也是最简单的就是跨水而过的梁桥。《诗经》中云:“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其大意是,狐狸在那慢慢地走,就在那淇水的石桥上。所谓“淇梁”,就是架设在淇水之上、通往商朝都城朝歌的梁桥。另据《史记》中的记载:“武王既革殷,……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这里说的“钜桥”架于漳水之上,商纣王在桥旁囤积了大量粮食却不肯发给饥饿的百姓。周武王伐纣后,才在钜桥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庄子·盗拓》中,记载了为人所熟知的“尾生守信”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由上可知,这里的“梁”即梁桥,因为能让人抱住的,也只能是梁桥之柱了。
从东周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搭设的大多是梁桥,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灞桥”。春秋中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灞桥”。灞桥位于秦人东出攻伐列国的必经之路,故有“得灞桥者得天下”之说。秦朝末年,刘邦率先攻入咸阳并驻军霸上,后在鸿门宴中全身而退,由此夺取天下。
灞桥是一座多跨梁桥,共68跨、67墩(每墩12柱),全长一里有余。由于木柱长期浸泡水中,使用寿命有限,后改为以石为墩、以木为梁,这一“木石结合”的工艺也让灞桥迎来了长久的生命。此后,灞河“筑堤五里,栽柳万株”,灞桥不但成为出入长安的咽喉要道,同时也是古人折柳相赠的送别之地。正所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年年伤别,灞桥风雪”,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传诵千古的著名诗文。如今,经过多次重修与扩建的灞桥已成为西安的著名文化地标,至今仍在诉说那曾经的沧桑往事。
枫桥夜泊石拱桥
隋唐以后,桥梁建造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此前的“全木、木石”结构被替代,石拱桥成为新的主流桥梁。作为中国古代桥梁中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保存了1400多年的赵州桥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作。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之上,建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其全长约50米,宽9米,主桥孔净跨37米,净矢高7米。建造过程中,设计师李春以质地坚硬的青灰色砂石作为建桥石料,同时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整个大桥由28道各自独立的拱券沿宽度方向并列组合而成。最值得一提的是,李春开创了敞肩式石拱桥的建造法,也就是在大拱两侧添加小拱,形成拱上拱。这样的设计,不但具有对称的美感,小拱的分力支撑还能减轻大拱的压力,让桥身始终处于力学的平衡状态。此外,大小拱的设计还能增加过水面积,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提高桥梁的稳固与安全。
作为世界上现存最早、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赵州桥的成功建造无疑是石拱桥技术成熟的证明。此后,石拱桥也推广到全国各地,尤其在水网密布的江南地区更是星罗棋布,随处可见。但凡去江南水乡游玩的话,都能见到很多年代久远的石拱桥(明清乃至宋元时期的都有)。以苏州的宝带桥为例,其始建于唐朝元和年间,桥长达到300米,共53孔,其中三孔联拱特别高大,以便通行大船。其他知名的还有杭州的拱寰桥、苏州的吴门桥、上海朱家角的泰安桥等,这些古桥不但仍在使用,而且还是热门的打卡景点。在北方,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无疑名气最大,其始建于金朝,明清虽加修葺,但桥的形制、桥基、桥身构件和桥上石雕仍为金朝原物。作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和全面抗战的爆发地,卢沟桥在国人心中的历史地位可想而知。
资料图:位于河北赵县的赵州桥。
在海南,同样保留了多座古桥并体现了古代桥梁的变迁。如海口龙塘镇的“蛇桥”,明代名臣丘濬带领民众修建,桥身蜿蜒如蛇,春现冬藏,承载着五百年的水利与农耕文化。三亚市崖城镇的广济桥,其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最初为木桥,后于康熙九年(1670)重修为单孔石拱桥。澄迈县的广德桥(又称里桥),也就是苏东坡诗句“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中的“长桥”,则很可能一半是梁桥、一半是拱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文昌市承先桥,在咸丰年间重修后,则为海南现存最长的古代砖石拱桥。
资料图:海口龙塘镇的“蛇桥”。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说:“桥是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创造,是一国文化的特征。”以此而论,石拱桥既是力学与美学的完美体现,同时也蕴含了厚重的人文情感。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那些弯弯的石拱桥引发了多少离人骚客的情思,诸如“枫桥夜泊”“小桥流水人家”“朱雀桥边野草花”的名诗名句已经流传千年,而且还会一直流传下去。
吊桥浮桥不可缺
梁桥与石拱桥之外,吊桥和浮桥在中国古代也比较常见。吊桥又称索桥,通常建造于水深流急的峡谷地区。战国时期,蜀守李冰在郫江与检江上建造了七座桥,其中一座名“笮桥”,很可能就是竹索桥。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之后建造的多为铁索桥。如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的云南保山霁虹桥,其位于永平县博南古道的兰津渡口,是跨越澜沧江的重要通道。再如四川甘孜的泸定桥,这一铁索悬桥的跨径达100米,桥面距枯水位约15米,全桥由13根铁链组成,其中4根为两侧护栏,9根底索并排横越大渡河,上铺木板成为桥面(宽近3米),铁索两端绕过石砌桥台顶部,锚固于桥台背后底部。泸定桥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后因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而名扬天下。
浮桥又称舟桥,通常以船为主体,以竹缆或铁链连接,上铺木板,供行人及车马通行。一般来说,浮桥多为行军打仗的临时设施,但古代的大江大河包括黄河、长江上也曾建过,只是目前已无留存。以山西永济市的蒲津浮桥为例,其始建于公元前257年,之后屡兴屡废,屡废屡兴,直到明朝万历年间仍曾整修使用。蒲津浮桥最初为竹索系船,唐玄宗时期改为铁索浮桥,并用铸造精良的铁牛、铁山、铁柱、铁人埋在河水两岸及江洲,以便维系铁链。蒲津浮桥是古代黄河上的重要通道,唐朝诗人王之涣在路过蒲州时就写下了著名的《登鹳雀楼》。明末以后,因为黄河的不断改道迁徙,蒲津浮桥也由此被废弃,消失于尘烟。
清朝末年,甘肃兰州利用从德国进口的钢材打造了一座全新的黄河铁桥,此举也标志着传统桥梁的基本结束。此后,钢筋混凝土逐步替代木石材料,国内的桥梁建设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