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侬喂、哆咪、呀诺达……他们如何守护和传承海南方言?
海南日报 张琬茜 2025-02-17 10:13

  方言如同一个璀璨夺目的百宝箱,装载着一地的风土人情、世间百态,也储存着许多只有当地人才懂的文化密码和故土记忆。

  在海南岛这个“方言宝库”中,有这样一批守护和传承海南方言的志愿者。他们手握方言百宝箱的“钥匙”,身体力行地保护、传承海南方言和文化。本期《海南周刊》为您讲述三位海南方言守护者的故事。

  方言传承应从娃娃抓起。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茂摄

  海南话知识博主王雅伦:海南话,带你找到回家的路

  一个人,一张凳,一部手机,将海南方言轶事娓娓道来。

  点开“主持人雅伦”抖音号,主理人王雅伦操着一口地道的海南话推介海南文化、风俗等,近300条视频构成了一个流动的海南话教学课堂。即使隔着屏幕,亲切的乡音俚语仍能直抵内心,勾起乡情。

  王雅伦

  王雅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昌女孩,几年前从一名传统媒体人转型为自媒体博主。2023年8月,她瞄准方言知识领域,走上海南话科普之路。一年多来,她制作了一系列海南话教学类视频,“希望这些视频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说海南话不仅不土,而且很酷”。

  海南岛是公认的“方言宝库”,岛上居民使用海南闽语、黎语、军话、儋州话、临高话、客家话等十余种各成体系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许多居民多为双语人或多语人。

  “我们常说的海南话,指的就是海南闽语。”王雅伦说,几乎通行全岛的海南话,在各地衍变出不完全相同的腔调,彰显出地方文化的多样性。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动加剧、广播电视的普及以及学校教学语言的规范,我国许多地方的方言及文化面临剧烈冲击,方言使用人口锐减。在海南,这样的现象也在悄然发生。

  王雅伦还注意到,许多人觉得方言老土不好听,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回避使用或传授方言,导致方言传承“严重断档”。例如,许多海南家庭中,孩子从小在家里跟父母学讲普通话,到了学校老师也讲普通话。“越来越缺乏的语言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是导致海南孩子不会讲海南话的重要原因”。

  海南话普及推广迫在眉睫。2023年8月3日,王雅伦在抖音平台上发布了第一个短视频《海南话带你找到回家的路》。

  “海南话韵味十足,学起来却并非易事。”王雅伦坦言,在创作短视频之初,她发现普及海南话有太多“文章”可做。短视频的传播特点之一是“短”,篇幅不能过长,否则传播效果甚微。

  因此,王雅伦决定从具体的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掰开揉碎讲透。“蝴蝶,用海南话怎么说”“吃什么,海南话怎么说”……篇幅短小却干货十足的视频,很快吸引了大批粉丝关注。

  别看一个短视频只有短短十几秒,其背后要下的功夫却并不少。拍摄前,王雅伦会充分运用语言学专业知识和播音主持工作经验,使用古籍和字典对海南话的字词发音和语义进行研究,探寻海南方言的源头和奥秘。

  “对于不确定、没把握的内容,我会先搁置起来,等真正嚼透了,再重新梳理并制作短视频。”王雅伦希望能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大家更轻松愉悦地学讲海南话。

  探寻乡音中的文化密码

  纵观王雅伦发布的短视频,除了简单的发音教学内容之外,许多视频中还蕴含深厚的“文化味”。她表示,“海南话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希望将其深层次的美展现出来。”

  以“铁锅”一词为例,王雅伦说,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海南人把铁锅叫“ddia”(海南话发音),但是一旦知道它的本字是“鼎”就立刻明白了。把铁锅称为“鼎”,已有超过2500年的历史,海南话很好地把这个发音和字义保留了下来。

  海南话中还有不少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俗语、俚语,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海南人的生活智慧。比如“冬至在月头,寒到目汁流”,大意是如果冬至的农历时间在当月前十天,那么这个冬天就会非常冷,让人冷到流眼泪;“上厝教囝下厝精”,大意是邻居教育自家孩子时,相邻人家的小孩也能受到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围绕海南话中的新旧词语对比,王雅伦还专门拍摄了一系列视频进行讲解。“头家VS老板”“灶前VS厨房”“读册VS读书”……一组组耳熟能详的词语,唤起了许多海南人的儿时记忆,不少网友还自发在评论区补充类似说法,讨论氛围热烈。

  “多一个人讲,海南话的宽度就会更宽;多一代人讲,海南话的长度就会更长。”翻看网友们的留言,特别是看到许多人主动提出问题,想进一步了解海南话相关知识时,王雅伦感到十分欣慰。如今,她基本保持两天一更的频率,孜孜不倦进行短视频创作。虽然有些短视频的流量不尽如人意,她却从未想过放弃。

  “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海南话却能带你找到回家的路。我会继续更新下去,挖掘出更多更新的内容。”王雅伦说。

  儋州话文读音吟诵传承人朱荣:吟它千遍不厌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夜色下,明月映照,儋州话文读音吟诵传承人朱荣身穿古装“化身”东坡,用儋州话文读音吟诵诗句。韵味十足的吟诵声此起彼伏,盈满东坡书院各个角落。

  吟,是哼唱之意;诵,是抑扬顿挫地诵读。被誉为“诗乡歌海”的儋州,自古翰墨飘香,文人习惯用儋州话文读音吟诵、创作古诗词文章。

  朱荣

  2023年底,“儋州话文读音吟诵”入选海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对我们传承儋州话文读音吟诵的人来说是莫大的鼓励。”朱荣感慨道。

  长期以来,朱荣奔走在抢救、整理、传承和发展儋州话文读音吟诵的道路上,致力于将传承的接力棒传递给更多后辈。

  “文白异读”儋州话

  什么是儋州话文读音吟诵?很多人闻所未闻。即使有人略知一二,也很难解释清楚,只觉“像唱又像念”。

  “要了解儋州话文读音吟诵,首先要从‘文白异读’说起。”朱荣介绍,“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特有的现象,指的是一些汉字有文白两种读音。其中,文读音多用于读书或书面语,俗称读书音;白读音用于日常交流,又称说话音或口语音。

  著名语言学家丁邦新在著作《儋州村话》一书中说,儋州话最大的特点在于文读音和白读音在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都各有不同,具有文白两套相对完整的音系。在儋州话中,几乎每一个字都有文白两个读音,这在全国方言里是十分少见的。

  早在民国以前,儋州的学校就采用儋州话文读音进行日常教学,读书人都能掌握其吟诵技巧。如今,儋州话文读音大多只用来称呼人名、药名、地名和吟读诗词对联等,面临即将失传的危机。

  “我认为自己有义务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省级非遗项目。”从小跟随爷爷学习文读音的朱荣,将他和文读音的缘分归结为“家学传承”。多年来,他在各地演出、宣讲,用儋州话文读音吟诵古诗词文章,并在儋州广播电视台开设了《诗乡歌海》节目专栏。

  如今,年轻一代中,了解儋州话文读音吟诵的人越来越少,朱荣就想方设法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推广。他自学拍摄剪辑技术,玩起短视频,除了发布一批自己吟诵的作品外,还邀请掌握文读音的老人面对镜头吟诵。

  “用文读音吟诵诗词,可以把人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高低顿挫的吟诵声调能让诗词更具有音乐美。”朱荣说。吟诵时,诗文中的画面是动态的:你能感受到“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豪迈壮阔,感受到“笛声依约芦花里”迎面而来的悠扬旋律,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淡雅……

  “原来古诗词还能这样念”“读起来朗朗上口,太有意境了”……朱荣的短视频发布后,网友纷纷留言互动,让他感到很欣慰。省外不少吟诵爱好者还主动找上门,邀请朱荣在直播间连麦,向更多人展示儋州话文读音吟诵的独特魅力。

  且吟且诵育新人

  在保护和传承的道路上,朱荣深刻意识到,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从2006年起,他就在儋州市丹阳学校担任国学课老师,并将儋州话文读音吟诵列入教学内容之中。

  教室里,朱荣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吟诵,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学习。“用儋州话来吟诵古诗,很新鲜也很独特,希望学校以后能多开设类似课程。”儋州市丹阳学校学生符彪光说。像符彪光这样深受触动的学生不在少数。如今,在朱荣的抖音账号评论区中,还有网友留言:“您是丹阳学校的朱老师吗?我以前在学校学过文读音。”

  此外,在儋州市老年大学,朱荣还收获了一大批老年学生,“曾经教过我的老师,现在成了我的学生”。在他的带领下,老年学员们相聚吟诵,声音或高亢,或低沉,余音绕梁。2021年,儋州市吟诵协会成立,朱荣担任会长。“目前登记在册的会员有60余人,年纪最大的90岁,最小的是在读大学生。”朱荣说,近年来,协会成员深入基层,宣传推广儋州话,“希望把儋州话吟诵发展成当地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我想编撰一本字典,方便人们了解、学习儋州话文读音吟诵相关知识,学习时不再是简单模仿,而是能够在掌握规律后做到举一反三。”朱荣说。

  “海南山翁”陈必高:记住我们的根在哪里

  “无论走得多远,都要记住我们的根在哪里。”琼山华侨中学英语教师陈必高说。他多年来致力于学习和研究海南话,利用社交平台大力推广海南话。比起他的真名,许多网友更熟悉他的网名:“海南山翁”。

  陈必高

  从网上学校到短视频平台

  祖籍江西的林女士是一名“新海南人”,定居海口将近十年,不仅会听还会说海南话。每次看到别人惊讶的眼神,她总是笑着说:“都是从海南话学校学来的。”

  林女士所说的“海南话学校”,指的是一个名叫“海南话学校”的网站,负责人正是陈必高。

  2012年,陈必高依托当时在海南较为活跃的阳光岛社区,搭建了一个“海南话学校”网站,向网友提供“海南话100句”“海南话常用表达102条”等大量海南话读音、视频教程,以及经典琼剧、海南话歌曲等视频资料。

  谈及创办网站的初衷,陈必高坦言,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少海南方言俚语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和普通话的普及已经很少被人提及,很多年轻人甚至从未听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场景或将随之消逝。

  “我想为传承海南话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怀揣这一想法,陈必高创办了这个网上学校。他利用业余时间打理网站,上传大多由他编写、录音的海南话教程资料。许多海南话初学者、研究者,以及不少省外甚至远在东南亚、欧洲的访客纷纷慕名而来。

  作为中学英语教师,陈必高将日常教学经验融入海南话教学之中。他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让学习者清晰感知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模仿和练习,“我教一句话要范读三遍,第一遍、第三遍是常速,第二遍是超慢速,希望以此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效果”。此外,他还自创了许多海南话拼音,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

  “海南话学校”网站运营约8年后,由于网站所属公司的缘故停办了。但是,陈必高传播海南话的脚步并未停下。随着各类短视频平台不断涌现,他也与时俱进地将海南话教学阵地转移至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

  “借助微信平台的文字和语音功能,我们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精准教学,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疑难问题。”陈必高说,制作海南话教学短视频,可以提高海南话的曝光度,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海南话的语音特点、措辞特色,感受海南话的古朴之美。

  方言是回归乡土的确认键

  “海南话是一种很古雅的方言,许多琼剧的唱词、唱腔等都十分有讲究。”陈必高说,海南话发音有八个声调。许多人对海南话存在误解,认为其“有音无字”,成为传播海南话和海南文化的一大障碍。

  实际上,海南话自古以来音字都是相匹配的,后来还出现了《海南音字典》等语法书。“我小时候见过一些农村买卖房屋的契约,就是用海南话的语法写成的。”陈必高说。闲暇时,他会尝试用海南话写日记,从中发现难以书写的字词,然后再查阅资料来进一步确定。此外,他还会和一些海南话爱好者共同探讨,“每次‘攻克’一个难写的字或词,都很有成就感”。

  近年来,《老家海南》《定安娘子》《哆咪哆咪》等一批海南话歌曲陆续涌现,其中不少歌曲的歌词都曾由陈必高修正或润色。脍炙人口的歌曲《石榴园》的词作者就是他本人。

  “传承保护海南话,需从娃娃抓起。”陈必高认为,目前,许多学校开展“琼剧进课堂”活动,将来也可以大力推广“海南话进课堂”,通过编写海南话乡土教材等多种方式,让方言成为孩子们刻进骨子里的文化记忆。

  日前,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在国际到达厅创新性地推出海南方言广播服务。每当国际航班降落时,一段充满温情的海南方言欢迎词便会在大厅内回荡。“嗨好”(“海口”的海南话音译)、“艾鲁”(“爱你”的海南话音译)……醒目的海南话宣传墙,也成为机场“网红打卡点”。海南话成为向外界展示海南文化魅力的一扇美丽窗口。

  “传承海南话,任重而道远。”陈必高认为,除了充分运用网络平台直播海南话教程外,他还在考虑成立海南话工作室,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大海南话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将海南本土文化发扬光大,不断提升海南话的文化认同感。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