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天气湿热的时候,许多人双手开始出现恼人的透明小水泡——手指侧边密集分布,手掌心星星点点,伴随钻心瘙痒。这些看似普通的水泡实则是“汗疱疹”作祟,而非很多人以为的“湿气重”导致。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手部湿疹,汗疱疹在湿热季节发病率骤增,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海口市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王薇为您支招,助您摆脱手上水泡的烦恼。
汗疱疹是一种发生在手掌、手指侧面及指端的复发性水疱性皮肤病,属于湿疹的特殊类型。医学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皮肤屏障功能缺陷密切相关:当皮肤角质层结构不完整时,外界刺激物更容易渗透,激活真皮层的免疫细胞。这些“过度警觉”的免疫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导致表皮内出现海绵水肿,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小水泡。
遗传因素在发病原因中扮演重要角色,家族中有湿疹、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病史者患病风险更高。环境诱因则呈现明显季节性特征:夏季人体出汗量增加,手部汗腺导管堵塞使汗液潴留;同时高温环境加速镍、钴等金属离子释放(常见于首饰、餐具),这些物质作为过敏原可诱发免疫反应。精神压力影响免疫调节,也是重要触发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化妆品中的防腐剂等化学物质,会直接破坏皮肤屏障,成为汗疱疹的“催化剂”。
汗疱疹的治疗需遵循“分级处理”原则,根据症状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方案。在水疱发作期,局部冷敷是快速止痒的首选措施:使用硼酸溶液或者生理盐水浸湿纱布,湿敷患处20分钟,可有效缓解症状,帮助收敛渗液。若水疱未破溃,炉甘石洗剂能加速皮疹干涸,收敛、止痒。
外用糖皮质激素是控制中重度炎症的一线药物,可遵照医嘱短期使用,效果明显,但切记勿长期大面积使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适合皮肤的娇嫩部位,适合长期维持治疗的患者,副作用较小。当出现广泛皮疹伴剧烈瘙痒时,口服抗组胺药成为必要选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突然停药导致病情反弹。
汗疱疹的治疗难点在于高复发性。要彻底告别汗疱疹骚扰,关键在于预防一切诱发因素。首先,无论是否在发作期,都要护手。选择无香料、无色素、低刺激的保湿霜。其次,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接触清洁剂、化学溶剂时,务必戴上内衬棉布的防水手套(避免橡胶直接接触皮肤)。洗完手及时擦干,尤其是指缝。最后,如果反反复复总不好,建议去医院做斑贴试验,找出可能的接触性过敏原,以后尽力避开它们。
最后,王薇提醒,虽然汗疱疹不会传染,但严重病例可出现指端皮肤剥脱、甲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影响手部精细动作。未经规范治疗的患者中,一部分会发展为慢性湿疹,出现皮肤苔藓样变。因此当水疱面积超过手掌1/3、伴随剧烈疼痛或脓性渗出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