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口市龙泉镇的乡野之间,矗立着一座承载着千年乡土文化记忆的古老境主庙。它背依羊山密林山地,面朝新旧沟潺潺溪流,在千年人文的浸润中守望着世世代代的黎民百姓,也沉淀着羊山大地深厚的民间信俗与人文底蕴。

  千年溯源:从先祖英灵到境主神威

  韦公元帅庙,是琼北羊山地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民间境主庙,其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宋代,至今已逾千年。这座古庙的诞生,与唐朝名相韦执谊的迁琼事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据现今庙内《重建韦公元帅庙宇记略》所载,韦执谊字宗仁,谥文静,原籍西安韦曲。他科举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系唐顺宗、宪宗两朝重臣。后因“二王八司马”政治事件牵连,被贬为崖州司马。赴任途中,他携妻弟杜载、同乡庄敬平一同远渡琼州海峡,抵达崖州后,三人择定郑都忠孝、保财、仁义三坊(今海口市新联村委会雅咏、儒图、儒庄三个自然村)开基立业,分别成为了这三个村落的肇基始祖。

  时光流转至宋代,韦执谊后裔中有个聪明伶俐的小娃子,小名阿布。阿布生性纯孝、恭顺懂事,深得乡邻喜爱。令人惋惜的是,这般灵秀孩童却福泽浅短,年仅九岁便不幸早夭。

  此后有一年,琼州大地遭遇罕见的干旱,烈日灼灼,炙烤万物。一连七个多月,滴雨未降。田地间,庄稼尽数枯萎,土地龟裂。百姓颗粒无收,存粮告罄,只能在饥寒交迫中苦苦煎熬,生计愈发困顿。情急之下,官府只得四处张贴榜文,悬赏招募能祈降下甘霖的法师,可日复一日,榜文高悬,竟无一人敢揭榜应承。

  某天,阿布的母亲外出砍柴,行至山林间,见到一棵高大挺拔的美灵树(又名土坛树、割舌罗,为羊山地区雕刻神像的常用木材)枝干遒劲,便挥斧欲砍。不料一斧下去,美灵树树干渗出殷红树汁,宛若血水。母亲见状大惊,暗暗猜想此树为神树,不敢再动斧砍,当即停手,躬身拜拜后匆匆返家。

  月朗风清,夜阑人静,母亲昏昏欲睡,恍惚间她似乎见到了爱子阿布笑盈盈地站在眼前。阿布稚嫩的声音说道:“娘亲,上天怜悯苍生受苦,明日午时必将降下倾盆大雨,普济众生,泽被万物。”他顿了顿,恳切叮嘱:“您可速去揭下官府榜文,将这甘霖将至的喜讯告知乡亲,宽慰众人之心。”

  翌日天刚破晓,母亲从梦中惊醒,梦中儿子的话语清晰如昨,她对此深信不疑,当即起身,匆匆赶往县衙。抵达衙门前,她毫不犹豫揭下悬赏榜文,并将“午时天降甘霖”的喜讯一一告知了官吏与闻讯赶来的乡亲。消息迅速传遍了城乡,午时未到,衙门外已挤满了翘首以盼的民众,人声鼎沸,摩肩接踵。

  当天,天空晴空万里,烈日高悬,全然不见半点降雨征兆。随着午时渐近,围观的人群中开始议论纷纷,质疑之声此起彼伏。阿布的母亲孤零零站在人群中,望着灼热的烈日,手心沁出冷汗,心绪愈发忐忑不安。她抿着嘴唇,带着几分自责与无助喃喃低语道:“儿啊,我的儿……这般晴空万里,怎会降下倾盆大雨?若是今日无雨,叫我如何面对满心期盼的乡亲父老啊……”。

  母亲的话音刚落,天际骤然变色!原本万里无云的晴空,顷刻间被滚滚乌云席卷,黑浪翻涌遮蔽日光,紧接着雷声轰鸣震彻寰宇,闪电如银蛇撕裂天幕。转瞬之间,滂沱大雨倾泻而下,豆大的雨珠密集如注,砸在地面溅起层层水雾。

  围观众人皆惊得目瞪口呆,方才的质疑声尽数被风雨声吞没,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惊叹与欢呼。待雨势稍缓,母亲将阿布托梦传讯的原委娓娓道来,众人听罢无不感念神迹,纷纷跪拜于地。世人皆说阿布虽早夭,魂魄不散,化作守护一方的神灵,因怜悯苍生苦难,特降下甘霖泽被苍生。

  为感念阿布的庇佑之恩,郑都三坊的民众共同集资,为其塑立神像、营造庙宇,并尊阿布为“韦公元帅”,奉之为“郑都境主”。从此,韦公元帅庙便成了世世代代三坊村民的精神归依与情感凝聚地。每逢春耕祈雨、秋收谢恩,或是遭遇灾厄、祈愿平安,村民们都会怀揣着满心虔诚,备上供品前来祭拜。而韦公元帅也尽显神威,神通广大、有求必应,屡屡在乡民心急如焚的关头显灵佑护,其威名渐渐传遍了羊山大地,吸引着四方信众前来朝拜。

  香火绵延:融入血脉的文化传承

  对郑都三坊的村民而言,韦公元帅庙早已不是一座单纯的宗教建筑,它承载的是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与乡土记忆。现今庙内矗立着两块古碑,是研究羊山乡土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清雍正五年(1727年)刻立的《奉道府县给示碑》,详实记载了琼山县正堂杨宗秉发布的告示,明确严禁郑都三坊乡民强行勒索、违规摊派木料等行为,为厘清地方旧制提供了直接依据。

  而光绪二十年(1894年)镌刻的《育德养贤》碑铭,则清晰载录了郑都三坊乡民齐聚韦庙(即韦公元帅庙)共议善举,捐出田地租息设立奖学助学款项、培育乡中贤才的公益事迹。这两块跨越百年的古碑,一者关乎地方秩序的规范,一者承载乡贤助学的善念,共同印证了韦公元帅庙作为乡土治理与人文传承重要载体的历史价值。

  韦公元帅庙不仅是承载乡土文化记忆的精神地标,更是琼北羊山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庙中常年民俗活动精彩纷呈、盛况空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农历正月十八的“公期”。每逢此日,庙前广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周边村庄的信众络绎不绝地前来朝拜,庙内香火鼎盛、烟雾氤氲,

  公期后一连数日,民俗庆典活动丰富多彩,既有庄重的祭拜仪式,村民们会备好猪、羊、果品等供品,按照传统礼仪叩拜祈福;也有充满乡土气息的民俗活动,游神队伍巡村游街,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孩子们追着队伍奔跑嬉戏,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欢腾。长辈们在榕树下给晚辈讲述韦公元帅显灵佑民的故事,将先祖的美德与信仰的真谛代代相传。

  韦公元帅庙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不仅是维系羊山乡民情感联结的纽带,更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象化民俗表达,让郑都三坊“忠孝、保财、仁义”先祖开基祖训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尽显千年民间信俗的鲜活生命力

  古庙新颜:千年庙宇的焕彩重光

  千年来,韦公元帅庙历经风雨侵蚀,几度兴废更迭,却始终在村民的守护下维系着香火。步入新时代,恰逢盛世昌明,羊山乡民们为传承千年民俗文化,共同筹资启动重建工程。

  如今新修的庙宇巍峨耸立,飞檐翘角直刺云霄,朱红梁柱上雕刻着祥云瑞兽,既保留了古刹的庄严气韵,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稳固工艺,真正实现了“庙宇巍峨耸云霄,境主英灵镇八方”的盛景。

  重建后的庙宇规制完备,沿中轴线依次排布着山门、拜亭、主殿、横廊等建筑。主殿内,韦公元帅的神像端坐于神台之上,金盔银甲,目光如炬,尽显镇邪佑民的神威。庙内的楹联、碑刻与匾额,或记载重建始末,或题写功德名录,成为衔接古今的历史见证。

  今年,这座千年境主庙迎来了历史性的盛事——农历十月初六至十二(新历11月25日至12月1日),为期七日的进庙斋会隆重举行,而十月十二辰时(新历12月1日)的韦公元帅进庙登殿仪式,更是将盛典推向高潮。届时,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齐聚庙前,焚香祭拜,鼓乐齐鸣,场面盛大而庄严,既告慰了先祖英灵,也宣告着这座千年古庙在新时代的崭新开端。

  从宋代的初建到当代的重建,韦公元帅庙的千年香火,始终映照着古代海南移民文化与本土民俗融合的发展轨迹。在古老的羊山大地上,世世代代的羊山人秉承着朴实敦厚的品性,铭记先祖功绩,传承民间信仰,凝聚乡土情感,追求着美好的生活。

  当现代文明的步伐日益加快,这座庙宇依然矗立在乡野之间,袅袅香火穿越时空,时时提醒着人们:那些根植于血脉的文化记忆,那些蕴藏于信仰中的精神力量,正是乡土中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人文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