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群落,因为在植物学上属于红树科,且树皮内部和木材通常呈红褐色,因此得名“红树林”。在我国,红树林并非海南独有,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等地均有分布。海南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北部、南部、西部10个市县的沿海滩涂上,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儋州、文昌、澄迈5个市县,其中分布最多的是位于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的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美兰区委、区政府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一、东寨港红树林历史及现状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0年1月,国务院于1986年7月审定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以红树林为主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对象为红树林及其生态系统。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评定为全国示范保护区,2025年3月正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1771公顷,是海口历史上最重要的绿色景观与生态保护屏障,区内生长着全国成片面积最大、种类最齐全、保存最完整的红树林,被誉为“海口之肾”。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红树植物19科36种,占全国的97%,鸟类208种、软体动物115种、鱼类160种、虾蟹等甲壳类动物70多种,是物种基因和资源的宝库。
二、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工作的发展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认真落实“生态环保也是生产力,是绿色财富,保护好红树林等宝贵资源,既是为国家,也是让大家共享好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东寨港红树林保护相关工作。
(一)持续开展保护工作
在美兰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和带领下,保护区积极开展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铁腕治理污染。实施了全国最大面积的退塘还林工程,修复保护生态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保护区红树林的面积逐年扩大,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保护区水质从原来的劣Ⅳ提升为现在的Ⅲ类,海洋底栖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多,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保护区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突出,成效显著,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先进集体,被授予全球环境基金中国湿地保护体系项目示范点荣誉称号。老职工王式军坚守35载矢志培育珍稀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终于取得成功,为该树种的繁衍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被评为感动海南十大年度人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消失7年后重回东寨港,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多次点赞。
(二)加强立法保护
根据“要下决心恢复中国最大面积的红树林,打造惠及海南人民和子孙后代的万亩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公园,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利益染指这片绿色宝地”的工作要求,2014年3月28日,海口市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关于加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将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总体保护和控制范围由5万多亩增加到12万多亩,同时建立巡护检查制度,严厉打击保护区内非法猎捕、捕捞、毁林占地等行为,为东寨港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
三、进一步推动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工作的建议
红树林作为全球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生态屏障。在气候变化加剧、海岸带开发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构建科学系统的红树林保护体系已成为关乎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实施生态型环境修复
1.继续实施退塘还林工程。针对历史围垦形成的养殖塘,建立遥感监测与地面核查联动的空间数据库,优先恢复潮汐通道完整、幼苗自然繁殖条件良好的区域。通过重建潮沟系统,使底栖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恢复。
2.构建梯度修复体系。在重度退化区采用"牡蛎礁+红树苗圃"的生态方法,利用双壳类生物促进沉积物稳定;中度退化区推广秋茄、白骨壤等先锋物种的容器苗种植技术;轻微退化区则通过疏浚水道、清除互花米草等人工干预促进自然恢复。
3.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红树林碳汇交易平台,将每公顷年固碳量的生态价值量化。探索"蓝色银行"模式,允许商家通过购买红树林碳汇指标抵扣生态损害,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二)构建智慧化管理机制
1.完善立体化监测网络。整合高分卫星、无人机航拍、地面传感器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对红树林生长状态、病虫害、非法侵占等问题的实时预警。
2.推行网格化管护制度。按照1公里海岸线为基本单元,建立"专业管护员+社区协管员"的双重管理体系。培训当地渔民担任生态管护员,既解决就业,又提升了保护效率。
3.构建协同治理平台。成立由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海洋渔业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席办公室,建立生态红线动态调整机制。推行“林长制”保护管理模式,将红树林保护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强化责任落实。
(三)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1.发展沉浸式生态教育。建设红树林湿地博物馆、VR体验中心等科普设施,开发潮间带观察、微塑料监测等研学课程。同时开展青少年科普项目,吸引青少年参与者,实现保护意识的代际传递。
2.培育蓝色碳汇经济。推动红树林碳汇纳入国家CCER交易体系,探索“碳汇质押贷款”“碳汇保险”等金融产品,将红树林的生态效益切实转化为经济效益。
3.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设计观鸟屋等低干扰设施,开发红树林康养、生态摄影等特色产品。通过预约制限流、环境解说系统建设,在接待游客的同时实现零生态破坏。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美兰区委、区政府在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原则,在保护中适度开发,促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现双赢。保护好东寨港红树林,就是保护好海南的“肾”和“肺”,对于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建设生态环境世界一流的自由贸易港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