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海南野果江湖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5-07-01 09:52

  “每年五六月,热带水果在海南热热闹闹争相上市。在海岛广阔原野里,许多野果也纷纷成熟,它们躲在丛林的角落里,犹如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等待有缘人找到它。”

  野生荔枝、野生龙眼、割舌罗(土坛树果)、刺梅(刺篱木果)、山小橘……近期,海南植物爱好者李子用手机记录下这些海南山间野果,将它们的图片配文发在朋友圈里。这些色彩斑斓的果实,唤醒了很多人的童年味蕾,将一份野趣带入生活中。

  山野间的酸甜滋味

  海口旧州岭下,李子的童年绕着野果生长。年近半百的他,仍清晰记得小学一年级那个充满童趣的下午:课程因故临时取消,班上7个男孩商量去摘野果。他们直奔山野“各找各的、各摘各的”,归来后将各自摘到的野果倒出来,堆放在由多张小课桌拼成的大桌子上,一起品尝。

  时至今日,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李子依然记忆犹新,“仿佛童年从未远离”。

  刺篱木果。李子供图

  “刺梅(刺篱木果)是我心目中最好吃的野果,果子成熟后红彤彤的,十分惹人喜爱,闻起来气味芬芳,吃起来味道甜美,美中不足的是细小的籽较多,但整个吃下去也无妨。”说起野果,李子有自己的“喜好排名”。其中,刺篱木果第一,越南悬钩子、桃金娘、刺葵、割舌罗次之。

  野果的滋味,弥漫在许多人的童年生活中。海口旧州人王康传是《海南人自己的植物图鉴》一书的作者。在他的记忆里,野果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承载着温暖亲情和回忆。

  “小时候,我期待务农的母亲能快点归来,特别是夏天的时候。”王康传的文字里带着暖意。当母亲踏着暮色回家,她摊开的双手里,可能藏着红艳诱人的刺篱木果或香气扑鼻的番石榴。长大后,王康传才明白,这些野果是母亲牺牲午休时间,特意为他们到野外寻来的,“她自己舍不得吃,晚上拿回家给我们吃”。一捧野果,诉说着无声母爱。

  王康传小时候采摘的野果名单中,有乌墨(海南蒲桃)、割舌罗、番石榴、刺篱木果等。回忆起来,采摘野果仿佛是许多海南人童年最初的自然启蒙课,他们从中感受季节的流转、大地的慷慨,也串联起最无拘无束的童年时光。

  “跟小伙伴们一起去摘野果,有时玩比吃更有趣。我们以前去摘桃金娘吃,牙齿慢慢被染成黑色,很好玩。”童年喜欢到野外摘野果的万宁市民李畅金说,“长大后,我依旧喜欢摘野果,摘的其实是美好情怀和回忆。”

  刺葵。李子供图

  “多才多艺”的海南野果

  其实,说起那些年我们摘过的野果,都绕不开“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这样的问题。

  好吃的海南野果有很多。李畅金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除了桃金娘,她记忆里“狗肉果”味道酸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还有一种鹊肾树果,果虽不大,却别有滋味。

  这种鹊肾树果形似小橡皮球,成熟时为黄色,果期很长,但结果量通常不大,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在海南野果江湖中,还有山乌墨(黑嘴蒲桃)、乌墨(海南蒲桃)、火炭母、酸果藤、文定果等,都是许多孩子心中的“宝藏”野果。

  火炭母。李子供图

  乌墨的独特口感令许多人难以忘怀。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川腾回忆,小时候,去野外摘乌墨果前,他都会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将食盐置于小小的火柴盒内,然后揣进裤兜里,再带上一个有盖子的杯子或瓶子。

  爬上乌墨树,他摘下果子放进瓶子中,倒点盐进去,然后再盖上盖摇一摇。“这样吃起来,味道就不一样了,类似西瓜加盐或老盐百香果的口感。”黄川腾说。

  除了美妙滋味,海南野果的秘密还藏在“颜值”里——或青绿,或绯红,或橙黄,或紫黑,许多野果颜色鲜艳,犹如一颗颗小巧的宝石,点缀在葱郁山野之间。

  这些鲜艳的色彩,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是大自然赋予野果的一种独特传播机制,吸引众多鸟类和其它动物前来食用,从而帮助野果更好地传播种子,扩大其种群范围。

  “海南话谚语说:‘农历六月(初)六,山尼(桃金娘)黑过墨’。许多野果依靠独特的颜色吸引鸟兽啄食,以便更好地播撒种子延续族群。”黄川腾说。

  长于山野之间的野果色彩缤纷、形态各异,有些还“多才多艺”:可食用,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可制器,成为生活中的实用之物;可造园布景,点缀绿意生活。

  狗肉果又称胭脂果或桂木果,成熟后,浅黄色果实垂挂枝头,果形不拘一格,透着血红色的果肉十分诱人。其木质坚实致密,经巧手斫削可制成高档家具。

  桃金娘果实。资料图

  桃金娘成熟时如墨点染山野,可酿成果酒。它还是山野间的“酸度计”,根系所在之处便是土壤酸性的无声告白。《海南植物志》记载,桃金娘生于丘陵坡地,在海南各地均有分布,是“酸性土”的指示植物。

  岭南山竹子的树形紧凑,姿态端凝,如今已自山野移步,亭亭装点起许多城市的公园与小区。乌墨树既可为园林添绿意,又是“招鸟树”,其木材能成器为具。酸果藤果实生津止渴,别名酸甜子,恰如其分;文定果别具风味,入口如饮清冽冬瓜茶,多生长于临海村庄,令海风里也藏着几许清甜。

  采摘技能“不完全指南”

  眼下,烈日炎炎,正是不少野果登场时节。在山野间长大,许多海南孩童采摘野果的技能,在与草木的一次次亲密接触中不断精进。这不仅是力气活,还考验采摘者的“眼力”与“手感”——

  “眼力”要尖:刺篱木的红果常常藏在厚实油亮的叶片背面,像颗小小的红宝石,需拨开重重遮挡才能窥见芳容;成熟的割舌罗果外表紫黑发亮,若颜色还有些青黄,便是酸涩的信号;山小橘成熟后,会从青绿蜕变成通透的粉红色,在阳光下仿佛能照见内里的脉络,此时辛香最盛。

  “手感”要准:摘刺篱木果,需用指肚轻轻托住饱满的果实,然后用拇指指甲在极短的果蒂根部灵巧一掐,让果实完整脱落,汁水丝毫无损。若用力过猛揪扯,娇嫩的果肉便破了相,果汁瞬间就染上指头。

  越南悬钩子。李子供图

  对付越南悬钩子则需“轻捻慢提”,其果实像攒在一起的小珠子,悬挂在多刺的枝条上。采摘时需小心避开尖刺,用指尖轻轻捏住果柄根部。稍一用力,熟透的果子便乖乖入掌,稍有不慎不仅会扎到手,果实也会散落一地。

  至于割舌罗果,摘前宜先“捏一下”,饱满有弹性者最佳,手感过硬的则口味生涩,过软的可能内里生虫或已腐烂。这份眼到手到的功夫,只摘一次两次是练不出来的。

  采摘时机的选择,也考验采摘者的经验。清晨露水重,此时如果钻进草丛,裤腿、鞋子难免会被打湿,粘上草籽。摘野果的孩子们,自有应对之策。或因上学、放牛羊等缘故,他们常在“半上午或半下午”时分出动,避开湿重,待到“日头高悬”、露水蒸腾,再钻进灌木丛中去寻觅,此时采摘的果子也往往更甜。

  福建茶。李子供图

  如果运气好,遇到“爆果”的宝藏树,那就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吧。大把大把果子摘下来,收纳智慧也多的是:衣服口袋装满了,就把帽子摘下来充当小箩筐。还有人干脆掀起衣服下摆,往腰间一提溜,一个临时的“兜袋”便制成了,再多的“战利品”也能装下。

  采摘野果时还要“警觉”,钻进茂密的灌木丛前,要先用树枝“打草惊蛇”,驱赶可能潜藏其中的蛇虫,还要留心周围是否有蜂蚁盘踞。遇见汁液乳白、散发怪异气味的陌生果实,再诱人也不要触碰——这是许多人用经验换来的深刻教训。

  永不褪色的山野之趣

  在王康传采摘过的海南野果名单中,就有“危险果”——见血封喉的果实。“此果成熟时外表为绯红色,果肉为黄色。小时候年幼无知,不知此果有剧毒……其毒汁如果进入人的伤口,很快会导致死亡。因此,强烈建议不要食用。”王康传在《海南人自己的植物图鉴》一书中提醒。

  “见血封喉属于桑科植物,树体高大、树干笔挺、叶脉清晰,果实成熟时像钨丝灯泡。”黄川腾说,见血封喉树干汁液呈白色乳汁状,具有毒性。

  黄川腾表示,采摘野果,不仅能让孩子满足味蕾的享受,还能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学会观察与思考。但是,切记不可随意在路边采摘野果,如果一不小心认错了品种,野果变成“毒果”,会导致严重后果。

  海南蒲桃(乌墨)。李子供图

  因此,到野外采摘野果时,有靠谱的“搭子”很重要。在李子的记忆里,父母是他靠得住的摘野果“搭子”。他回忆道,小时候吃完晚饭后,父母有时会带他到外面散步玩耍。看到路边有野果,父亲便会摘给他,并教他辨认。

  后来,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李子随他们到海口市区生活,但在乡下摘野果的乐趣却一直“储存”在他的脑海中,永不能忘怀。

  如今,李子已年近50岁。但是,只要有时间、有机会,尤其是到了夏季野果密集出现的季节,他都会到野外转悠寻觅,找一找野果,让草木牵引着脚步,重新发现那些如约而至的“老朋友们”。

  这是一种永远不会褪色的乐趣,它连接着童年的无尽欢乐,就像在某个无所事事的下午,和小伙伴们游荡在山坡上,摘野果、吃野果,渐渐让满嘴满牙都染上野果汁液的颜色,然后指着对方哈哈大笑。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