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我们身边,有一批宝藏小镇,有的是产业“大佬”、有的是时尚“潮人”、有的是技艺“高手”……这些小镇的风物民情,各有其美,美在产业兴旺、美在生态宜居、美在乡风文明。近年来,海南依托各地独特资源,以“品”带业,以“业”致富,特色镇域经济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镇能量”。
“宝藏小镇”到底有哪些宝贝?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推出全新短视频栏目《宝藏小镇·寻宝记》,沉浸式带您“寻宝”,展示海南乡镇的特色发展之路。
腊肠是儋州的美食家族里,一种为过年准备的美食。秋风起,腊味香。入秋伊始,儋州各家各户就开始制作腊肠,当地居民家的房顶、庭院都开始晒制自家制作的腊肠。阳光下,一串串色泽暗红的腊肠油光泛亮,空气中都弥漫着阵阵肉香味。
儋州腊肠晾晒现场。记者 李庆芳 摄
明清时期,客家人大规模迁移至儋州,为了保存食物,他们便把鲜肉腌制起来,久而久之腊肠等各种腊味就在儋州流行开来,逐渐影响到分布在同地区的军话群体、黎族苗族同胞,最终形成独具风味的儋州腊肠。“其实早在1995年,我就开始接触腊肠。”居民赖秀艳谈起与腊肠的缘分,脸上露出笑容。当时她在造纸厂工作,她与丈夫工资低,制作腊肠成了补贴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
儋州腊肠制作现场。记者 李庆芳 摄
“按照家人传授的办法,儋州腊肠制作方法很独特。要选用新鲜的猪肉,手工切成小块,按照瘦肉八分肥肉两分的比例,用各种调料腌制,然后将腌制好的猪肉填入猪肠中,再用细线绑紧,进行晾晒。”赖秀艳称,每天晒制至少八个小时左右,晒足10~15天。这样制成的腊肠,油光泛亮,香气扑鼻。咬上一口,肉质细嫩、口感咸香、香气扑鼻、回味悠长。
儋州腊肠制作现场。记者 李庆芳 摄
“这‘根’腊肠之前维持了我整个家庭开销,现在也撑起了我的事业。”赖秀艳因工伤在2003年下岗。由于无法打工,腊肠成了她东山再起的依靠。经她不断改进、创新的儋州腊肠,口味越来越好,逐渐受到大家的追捧。
儋州腊肠晾晒现场。记者 李庆芳 摄
2019年,赖秀艳在大女儿的帮助下成立“儋耳舅母食品有限公司”,推出“儋耳舅母”腊肠品牌。“品牌的成功创立,让大家将‘舅母’与‘腊肠’画上等号,成为儋州腊肠的具象代名词。”如今,市场已经认可“舅母”腊肠,只要提起儋州腊肠,就绕不开“舅母”品牌。
儋州腊肠晾晒现场。记者 李庆芳 摄
为了开拓儋州腊肠市场,让它走得更远,从2019年开始,赖秀艳开始网上销售,并积极参加展会、美食节评比活动,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儋州腊肠,爱上那一口儋州的咸香年味。
从开始借助口口相传的线下销售,到接触电商,赖秀艳感觉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制作腊肠耗时长,线上销售需要打理,赖秀艳每天都很辛苦。而为了提高腊肠的生产效率,同行们创新引入切割机、灌肠机、烘干机等设备,原本需要晾晒十几天的腊肠,现在只需要7天即可“出炉”。
儋州腊肠成品。记者 李庆芳 摄
“效率提高了,味道也没变,但总觉得缺少一点滋味。”面对越来越多的订单,赖秀艳依旧坚持传统的手工制作。多招人、找场地,她认为传统的美味需要时间来沉淀。
“除了传统风味,我们还推出了麻辣、黑椒等口味的腊肠。”赖秀艳还在餐饮上发力,研制丰富儋州腊肠的吃法,除了日常的白灼、清炒,现在受市场追捧的腊肠红鱼煲仔饭更是香飘岛内。
儋州腊肠成品。记者 李庆芳 摄
2022年,儋州腊肠制作技艺被列入儋州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风味独特的儋州腊肠,是儋州群众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也是在外儋州游子餐桌上一道家乡菜,更是其他人对儋州的一种认知。如今,赖秀艳借助网上销售,让儋州腊肠插上翅膀飞出海岛,这一口咸香腊味能思乡也能解愁,更能让大家了解千年儋耳古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