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拂面,天朗气清。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内,人物雕塑赫然矗立,鲜艳的五星红旗悬挂在两侧,似在静静等待四面八方的游客。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内的雕塑。
9月23日上午,琼海市温泉镇金鸡岭村村民曾繁慧和同村姐妹早早就来到红色娘子军纪念园,“要亲眼看看自己参与修缮的纪念园开园!”
这一天,是琼崖纵队成立96周年纪念日,也是位于琼海市嘉积镇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正式开园的日子。
焕然一新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
当前,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修缮改造项目建设顺利完成。改造后的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充实了馆藏文物展品、升级了设施设备、优化了参观体验,红色内涵更加彰显,红色意蕴更加丰富,进一步擦亮海南经典红色名片。
步行在园区内,目光所及之处,无不透着一个字:新。
场景新——红色娘子军主题陈列展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原餐厅和空置房屋改造成了游客服务中心,园区的广场、道路、绿化工程等也进行了必要的修缮和改造。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内的雕塑作品《曙光》。
入园处,高5.5米、以一位娘子军头像为主要创作元素的浮雕《曙光》首先映入眼帘,生动展现了红色娘子军坚定的革命意志;浮雕背后的4座群像雕塑,则分别刻画了红色娘子军英勇战斗、艰苦生活、刻苦训练、军民情深的战斗生活场景,一凿一刀重塑经典人物,为园区红色文化内涵增添了更具象、更可视化的艺术形态。
展陈新——展陈面积1760平方米、展线长度300米的《战地琼花——红色娘子军主题陈列展》是园区核心,分为“女子军特务连战地纪实”和“《红色娘子军》经典流传”两个板块,全面、生动地展示了红色娘子军的传奇故事。
9月23日,纪念馆内展播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我们前期征集了130余件套藏品,目前已展出50余件套,后续还将陆续上展。”负责展览策划的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李东风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展馆还着重从红色文化文艺作品入手,再现耳熟能详的红色娘子军故事、电影、芭蕾舞剧、琼剧等,推动红色文化文艺作品与时代元素相结合,适应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
设计新——展馆内,博鳌码头送夫出洋、娘子军连部、马鞍岭阻击战三处复原场景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这些场景多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再呈现,目的是让红色娘子军的历史更加可知可感。”展馆布展单位相关人员介绍。
园区焕然一新,细微之处更“走心”。
9月23日,在红色娘子军纪念馆,红色娘子军战士王运梅的外孙女马世菊(左一)接受记者采访。
“这是我外婆王运梅,其他这些阿婆都曾来过我们家……”娘子军战士王运梅的外孙女马世菊站在“最后的红色娘子军群像”展板前,一边指着墙上的图片,一边向记者介绍。群像展板左侧,是罗列着娘子军连队名录的名字墙。
展馆布展单位相关人员介绍,在“女子军特务连战地纪实”部分,特别采用了主造型一线式贯穿的方式,“让观众在观展一开始,就将思绪带入到这条历史长河中,也契合了万泉河的具象表达。”
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内的复原场景。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此外,展厅内还设有娘子军连歌仿真留声机装置、大型LED折幕影院等,让观众在熟悉的旋律和影像中铭记峥嵘岁月;印章打卡区域整齐排列着10块印章,包括斗笠、娘子军战士不同风姿等图案,供参观者自由盖印,留作纪念。
红色娘子军纪念馆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扬红色娘子军的优良作风,持续管理好园子、展示好牌子、创新好点子,利用好纪念园阵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凝聚精神力量。
原标题:
完成修缮改造和改陈布展后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
红色内涵更彰显红色意蕴更丰富
琼崖纵队历史脉络 “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红色记忆
文字整理/海南日报记者刘晓惠
1927年9月23日,琼崖讨逆革命军在琼东县嘉积镇外围的椰子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琼崖武装总暴动的序幕。1927年底,随着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琼崖革命根据地掀起第一次土地革命高潮。到1931年底,琼崖红军发展到2000多人,掀起了第二次土地革命高潮。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合作抗日协议,1938年12月5日,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部队番号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简称琼崖抗日独立队,后扩充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独立纵队),辖3个中队和1个特务小队,有300多人,成为琼崖抗日先锋。
抗战中,琼崖抗日独立纵队发展到7700多人,解放了海南岛五分之三的地区,解放区人口达100万以上,极大地发展了自己,红旗越立越稳。
解放战争时期,琼崖独立纵队在斗争中继续发展壮大。1947年10月,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琼崖独立纵队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简称琼崖纵队),决定加强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夺取琼崖解放战争的胜利。
随着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建成,琼崖纵队贯彻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的九月会议精神,为配合全国解放战场,加速琼崖解放进程,于1948年9月至1949年7月,发起大规模的秋、春、夏季军事攻势,为夺取琼崖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1949年12月18日,毛泽东发出解放海南岛的命令。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琼崖纵队积极接应和配合野战军渡海作战,于1950年5月1日解放了海南全岛。此时,琼崖纵队发展壮大到2.5万余人。
红色娘子军历史脉络战火洗礼中成长的红色娘子军
文字整理/海南日报记者刘晓惠
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在乐四区赤赤乡内园村(今琼海市阳江镇内园村)成立,这就是“红色娘子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第一支女子军连队。全连103人,除了两名年纪较大的庶务、挑夫和一名小号兵是男性外,其余都是苦大仇深的农村妇女。
女子军特务连成立后,师部派女教官王少梅指导她们进行军事训练。她们苦练杀敌本领,军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初,师部给女子军特务连的任务是站岗、放哨。由于当时国民党军经常进犯,部队作战频繁,女子军特务连机智灵活配合红三团主力作战,沙帽岭伏击、火烧文市炮楼,打出了女子军的军威。
随着女子军特务连声威大震,要求参军的妇女越来越多,于是中共琼崖特委决定扩编女子军特务连。1932年春,中共琼崖特委将女子军特务连从乐会四区调往琼东四区,在红军独立师师部担任警卫任务,归红一团建制;抽出一个排,吸收女青年扩编为女子军特务二连,归红三团建制。女子军特务连除了战时英勇杀敌外,还配合当地苏维埃政府深入到各村开展活动,是一支十分活跃的宣传队。
1932年,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女子军特务连英勇杀敌,特别是在马鞍岭阻击战中,英勇顽强抗击敌人,为特委机关的安全转移赢得宝贵的时间。同年底,由于琼崖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失败,女子军特务连一部分英勇牺牲,一部分失散,连长、指导员等被捕入狱,女子军特务第一、二连先后解体。
这支在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的妇女武装队伍尽管战斗历程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它深刻反映了琼崖革命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广度和深度,在琼崖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