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琼海的山林间蜿蜒的村路,“有山窑”的青瓦灰檐便藏在树荫里,院坝里码放整齐的陶坯,在秋日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土色——这里是阿悠的“陶艺世界”。

  阿悠埋头专心制陶。受访者供图

  初见阿悠时,他正坐在屋内的老木桌旁捏制古香炉,双手沾满褐色陶土——这正是他最寻常也最真实的写照。“来得巧,正好教你们玩泥巴。”这是阿悠独有的待客方式——从一捧陶泥开始,让来客走进他的陶艺世界。

  他撸起袖子,示范着把手浸湿,“用大拇指竖起来,朝中间慢慢搓个洞,两个大拇指用指尖发力,保持稳定,慢慢朝下搓——”教学的间隙,他还顺势道出制陶的心得:“正确的用力方式不是对它使劲,你跟它不是处于对抗的状态,而是在和它对话,要有诚意才能做好陶。”他一边说着,一边让偏离中心的陶土慢慢回归控制,又补充道,“不要想着制服它,越是这样,越是适得其反。”

  从制陶的手法到工作室的经营理念,阿悠的想法始终透着一份松弛。他认为,在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恰恰需要这种慢下来的生活方式,陶艺能成为心灵疗愈的载体。看着客人做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他会生出满满的成就感,“我也在交流分享中学到新东西,生命的维度因为这些记忆变得更丰厚”,这于他而言也是一种成长。他就这样以陶艺为纽带,将手工制作、社交与慢生活的方式串联在了一起。

  而阿悠与陶艺的结缘,始于一次景德镇之行。聊起这段往事,他的眼神亮了亮,“十年前,在景德镇的市集中,偶然触摸到一个宋代瓷器,瞬间就像被电击中了。”他记得那刻的震颤,仿佛能透过器物触摸到几百年前匠人的指尖温度,这份穿越时空的共鸣,趋使他一头扎进陶艺的世界。

  闲聊间得知,阿悠精通国画、油画等多种绘画类型、曾为出版社绘制图书、为设计公司做产品包装,还涉猎摄影和书法、如今正经营着自媒体……他的过往像一本翻不完的书,却始终把“生活”放在优先级。阿悠笑着说,他不想被某一种生活模式束缚,总想探索更多元的生活方式。在外漂泊近十年后,他选择回到海南,将老家改造成陶艺工作室与画室,旧屋就这样在他手里焕了新。

  除了陶艺,阿悠始终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爬山、露营、渔猎、潜水都是他的爱好,“我总在精进自己,也总在尝试新东西”。而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阿悠也抱着包容的态度,在他看来,稳定的生活很好,自己这种“折腾”的日子也不错,“生活本无好坏之分,关键是找到自己舒服的活法,比什么都重要”。

  这份对生活的通透,也体现在“有山窑”的经营模式里。阿悠会把捏泥、拉坯的日常分享在自媒体,甚至记录下渔猎潜水、户外写生的趣事,他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方式,吸引同频的人,也为他人传递正向的力量。对于旁人所说的“情绪价值”,阿悠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不会刻意去做,因为做陶这件事本身就自带情绪疗愈的力量,当来客捏着陶泥,感受它从松散逐渐成形的过程,内心自然能收获一份慰藉。

  对于有山窑的未来,阿悠也有着清晰的设想。他希望丰富工作室的业态,计划在旁边修建一间餐厅、打造几间民宿,还打算拓展绘画教学的业务,让这里凭借多元的内容吸引想要静心学习技能的人,成为乡村生活的纽带,也为村里的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