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风物
坐落在悠悠北门江畔的中和古城,是儋州(古称儋耳)七朝州治所在地,它静静地演绎千年的历史故事,述说着过往的辉煌和沧桑。
中和古城的“武定门”。资料图
沿着光滑的石板街,穿过中和古城衙门遗址里三棵浓密高大的酸梅树,驻足在城北那爬满青苔和树藤的城垣时,仿佛走入一段深邃的历史。手抚斑驳的青砖城墙,仰望城门上裸露的白底黑字“武定门”,一种凝重的沧桑感。
我的童年是在中和古城度过的,几乎所有铺满玄武石的大街小巷都留有我的足迹,备受古城那古色古香古味古韵的熏陶。在儿时的记忆里,最难忘的是那巍峨的城墙和厚重的城门。我的母校中和一小,恰好就在北门城垣脚下。小学那些年,放学后我们一群小顽童,总爱邀约结伴登上北门城楼转悠一圈,然后摆开阵容相互打起“石头战”,尽情地体验古代战争的厮杀。
史料记载,唐初此处置州,明洪武二年拓址筑城,六年运石鸠工。周长四百七十二丈,宽一丈八尺,高二丈五尺。辟门四个:东曰德化、南曰丁运、西曰镇海、北曰武定。其上各建敌楼,外筑月城,沿城浚濠。增设门垣、楼铺、壕堑、吊桥。后倾圮,仅保留西、北城垣和城门,成为地道的“石头”史书。登上城头,看到北门江绕过古老的中和,弯弯的江水幽蓝幽蓝地流淌,城内的殿堂、古塔、作坊、通衢、巷陌,尽收眼底。
北城脚下州治的州前街有古色古香的关帝庙和宁济庙。关帝庙正殿屋顶,如同一个由十几根巨柱支撑着的硕大的斗篷,虽经战火的洗礼,仍安然无恙。
关帝庙前左方矗立着一座明代晚期建造的石砌宝塔,名叫魁星塔,象征着儋州英才崛起,科甲蝉联。塔座平面作方形,塔身呈八角形,内部空心,共有七层,每层平出短檐,窗作金钱形,整座塔外形类似仰莲托宝珠。古塔造型别致,是海南少见的石塔之一。与关帝庙呼应对峙的宁济庙,是儋州百姓为纪念冼太夫人而于唐朝建造的。冼太夫人是隋朝时期岭南越族杰出的民族巾帼英雄。她出岭南、越琼州、下儋耳,为收复和开发海南岛以及倡导民族团结,建立了不朽功勋。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南宋名臣李光等都曾在宁济庙祭拜后写诗,分别留下歌颂冼夫人的《题冼夫人庙碑》和《儋耳庙碑》,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中和古城的古迹布置错落有致,百步一胜景,每一处都是历史的见证。桄榔庵是苏东坡贬儋被逐出官舍而结茅偃息的故居,位于古城西南隅。光绪十三年城绅曾毓瑛倡议呈请知州崔增瑞,由本城拨款在此兴办“桄榔书院”,并延师课士,旧址尚存“重修桄榔庵记”的石碑。离桄榔庵西侧不远处有一口古井,相传为苏东坡所挖。苏东坡当年帮助老百姓挖的井,千百年来,清甜的井水从未干枯过,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便把它命名为“东坡井”。
徜徉古城,仿佛置身于一座立体的纵横交错的文化典库。素有“天南名胜”之称的东坡书院就镶嵌在古城东郊,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讲学的场所。院内雕梁画栋,树木葱茏,鸟语花香,设有载酒堂、载酒亭、陈列馆、迎宾堂、望京阁、东坡笠展铜像等十多处美丽的景观,其中“载酒堂”是苏东坡当年以文会友、传播中原文化的地方,取《汉书》中“载酒问字”的典故命名的。苏东坡贬儋三载,不遗余力,设帐劝学,敷扬文教,使乡人受其惠,出现“书声琅琅,弦歌四起”的风尚,开启了“南荒”儋州一代文风,千百年来儋州人一直沿袭着“东坡遗风”。
除象征古城文化的东坡书院外,还有一些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建筑物。丽泽书院为古儋义学,是明代给事中琼山进士许子伟,为回馈儋州人养育之恩而择地于东坡书院附近兴办的,是继苏东坡醵钱兴建载酒堂后又一重大义举。历代教书匠执掌于此,文风大振,曾为儋州东坡希望小学校址,昭示着古城文化教育大有希望。
游览古城,我们发现唐代建造的州署衙门,宋代建造的武署、孔庙、香秀堂、吏隐堂、涌月亭、接官亭,明代建造的宜伦县学、环厢社学、振德书院、社稷坛、天后宫、长泰庵、准提庵、观音庵、四牌楼等几十处古迹,分布在古城各处,可惜,很多古迹已毁于战火。
“儋耳古城古迹多”,这是郭沫若一九六一年游览中和古城时留下的诗句。中和古城的古迹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味和魅力,特别是孔庙、宁济庙、东坡书院等名胜古迹,蕴藏着儒家文化的内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