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被称为“椰岛”,椰子是海南岛的象征。椰子浑身都是宝,椰汁、椰果、椰子糖、椰子鸡、椰子饭……椰壳还能用来制作金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椰子雕云蝠镶金碗从北京“返乡省亲”,目前正在海南省博物馆“物华天宝黎海琼珍——故宫博物院藏海南文物特展”上展出。让我们跟随这件文物一起去感受千百年来椰雕技艺的荣耀和传承。
椰子雕云蝠镶金碗(故宫博物院藏)。资料图
2000余年的椰树种植历史,激发了海南人利用椰子的想象力,也留下了传统的椰雕工艺。海南椰雕是以椰壳、椰木和椰棕为原料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制作技艺精湛、造型古朴优美、地方特色浓厚,已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南椰雕工艺主要分为三类:椰壳雕、椰棕雕、椰木雕,最早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匠人们将一片片椰壳化身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作为古代的“天南贡品”,海南椰雕成为琼岛物产的名片和代表。
有核如匏可雕琢
目前,在海南省博物馆“物华天宝黎海琼珍——故宫博物院藏海南文物特展”展品中,有9件/套故宫博物院藏明清以来进贡皇室的椰雕作品。从黎山深处到帝王之家,这些御用的椰雕精品代表了古代海南椰雕的最高水平。
清中期以后,椰雕器物的造型、纹饰及雕刻的技法已十分精湛。进贡的椰雕器物多使用拼镶制法,成器时不仅能够突破椰壳的大小局限,还能在器物内部及底部镶嵌金属内胆或涂漆,以防止盛装液体时渗漏,兼顾实用性和观赏性。
此次展出的故宫藏椰雕文物中,椰子雕云蝠镶金碗就是用椰壳制作而成的金碗。碗体外部用数块椰壳衔接而成,色泽深沉。碗内镶金制内胆,口沿和圈足雕刻回纹带,外壁以云蝠纹作为装饰,制作十分精细。
展品中,椰雕带翠饰五方佛朝珠无疑是最华贵的一件。朝珠是清代朝服上的珠串,挂在颈项,垂于胸前。这条朝珠主体为108颗椰雕佛珠,每颗椰珠上都镶嵌有佛像。根据清宫点查报告,该朝珠原存放于永寿宫。永寿宫在清代为存放已故帝后遗物之处,因此可推测该朝珠是作为先帝遗物存放于永寿宫中的。
展品中,椰壳镶银里雕人物诗句套杯共8个,大小相套,杯子均为圈足碗式,杯身镶银胆。外壁椰壳浮雕花卉、山水、人物,内容或取诸历史典故,如苏晋、刘伶事,或巧雕焚香、饮酒、作别、对弈等题材,再刻行草诗文以点题。套杯设计巧妙,雕刻精致,纹饰繁复,为同类制品中罕见。
椰壳镶银里雕人物诗句套杯(故宫博物院藏)。资料图
此次返乡的珍贵文物中,还有一些小巧精致的用品。例如,“大明万历年制”椰雕缠枝花纹漆里笔筒,口沿下方及足部雕饰弦纹一周,筒身满雕缠枝花纹,开窗刻“大明万历年制”,筒内部上朱红漆。缠枝纹是中国传统的植物装饰纹样,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有“生生不息”之意。
展品中还有一件精致可爱的瓢虫样式椰瓢,以椰壳雕成瓢虫形状,头顶处镶嵌两颗珊瑚珠作为瓢虫的眼睛,翅膀栩栩如生。瓢虫在我国古代被视为带来好运和福气的象征,此器巧雕细琢,包浆厚重,可见也是当时皇室贵胄盘玩珍爱之物。
展品中的清代椰壳雕双龙戏珠山水人物纹圆盒,盖面地纹为细密的螺旋水波。盒盖外壁浅浮雕云螭纹,盒身外壁则刻画山水人物舟行送别场景。此盒由多块椰壳拼合而成,采用浅浮雕技法制作,以花纹掩饰衔接痕迹,雕刻刀法高超,刻工精细,是同类制品中的代表。
清代椰壳雕双龙戏珠山水人物纹圆盒盖面(故宫博物院藏)。资料图
此外,此次展览还有清代椰壳雕花卉纹小罐、清代椰壳雕云龙纹碗等展品。海南省博物馆此次将深藏故宫中的海南物产引回故土展出,不仅展现了海南特产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魅力,还彰显了海南风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未许分瓢饮醽醁
海南制作椰器的传统由来已久。在众多椰器中,椰雕既有实用功能,又具艺术美感,自然更加贵重。
唐代诗人陆龟蒙有“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的诗句。《粤东笔记》也记载,唐朝李德裕贬居崖州时,曾将椰壳锯制成瓢、勺、碗、杯等吃喝用具。
唐昭宗时,任广州司马的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详细记载了用椰子壳制作器具的过程:“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砂石磨之,去其皴皮,其斓斑锦文,以白金涂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
到了宋代,雕刻后的椰碗、椰杯、椰壶已流行在士大夫的宴席上了。南宋项安世曾当过湖广总领,当时的海南便在其治下。他曾写下“尽力揩摩发光彩,一月工夫成一枝。二瓶可花炉可香,中有千种万种味”。他请工匠用椰壳雕刻成两个花瓶和一个香炉,作为珍贵的礼物来馈赠亲友。
椰碗制作工序示意图。
宋朝赵升之曾写下《椰子》一诗:“落蒂累累入海航,枯皮犹吐绿芽长。金丝发裹乌龙脑,白兔脂凝碧玉浆。未许分瓢饮醽醁,且堪切肉配槟榔……”
南宋状元张孝祥有诗作《椰子酒榼》,诗句“采择供贡篚,扶持上天街”描写的就是将椰器上贡皇室的场景。
海南沉香冠绝天下。张晓武供图
明朝韩雍曾被赏赐三个椰子,于是写下“剖开玉碗光偏润,泻出琼浆味独真”的诗句。当时的小说家还把椰瓢写进小说,《水浒传》里就有不少椰瓢的戏份。
关于清宫大宴乳茶碗的资料中,也有关于椰雕的记载。当时的广东省进贡了海南椰雕制成的乳茶碗,碗外壁为椰子壳,内壁嵌银里。皇室对此爱不释手,不仅在宴席中使用,平素饮乳茶时也常用。
道光《琼台府志》记载,清代海南的贡品包括玳瑁、香、海漆、椰子等,其中对椰器有这样的描述:“椰子内有坚壳,大者可为碗,小者可为杯。白色者尤贵,注酒遇毒辄沸起。”
随着工艺的精进,晚清至民国时期,海南椰雕已畅销南洋诸岛和欧洲各国。1928年,海南特产参展团赴越南参加河内(国际)展览会,带去的椰雕及镶银珐琅等工艺品在展会上被抢购一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南椰雕得以新生,出现了数家椰雕工艺厂,其中较有名的是海口椰雕工艺厂和文昌工艺厂。
能制瓶炉出新意
在诗作《以椰子香炉花瓶为大人寿》中,宋朝诗人项安世仔细描绘了椰子的外形:“叶间各结三四子,大者能容五升器。初如青缬美少年,渐久渐黄坚且致。有穰如玉汁如乳,味如春醑饮辄醉。翻愚老工巧心数,能制瓶炉出新意……”
博物馆内展出的文物不仅仅映射着过去的历史,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如今,海南很多博物馆中都有椰雕制品展出。椰雕应用于本土百姓的生活中,早期多做椰杯、椰碗、椰壶等,工艺较为简单实用。随着不同时期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后又陆续衍生出花瓶、茶叶罐、咖啡壶、首饰盒、项链,以及屏风等椰雕制品。
海南省博物馆常设展览“琼工坊——海南非遗工艺展”中单独设置了椰雕坊,从海南椰雕的基本原料、使用工具、制作流程、雕刻技法、镶嵌工艺等多个方面对这项传统雕刻艺术进行呈现。展示的椰雕制品除原壳雕刻外,还有镶锡、镶银、嵌螺钿、拼贴等多种类型。
椰雕制作工具。
海南省博物馆珍藏的民国时期椰雕锡胆套杯共5只,尺寸相近,形制俱为敞口、圈足。酒杯外壁由椰壳片拼镶而成,浮雕椰树、花卉、山水等作为装饰,内为锡胆模。
现代双仙供寿纹椰雕盒器型规整,雕刻精致,盒盖用螺钿镶嵌,有两只展翅的仙鹤腾飞在祥云和山水之中,器身外壁周身饰有嵌螺钿的寿桃纹饰,寓意健康长寿、吉祥幸福。
现代双仙供寿纹椰雕盒盖上的仙鹤图案由螺钿装饰而成。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有一个民国时期的铭文款描金团寿纹椰雕嵌银胆碗。碗一侧描金刻:“毕税务司惠存,琼海关内班华员敬赠”,另一侧刻有:“民国十一年四月制于海南”。碗底还刻有“海口诒记造”字样,说明此物为海口本地手工艺制品。
在位于儋州市中和镇的桄榔庵苏东坡纪念馆中,陈设着一个由椰壳制成的椰子冠。苏东坡居儋期间曾写下《椰子冠》一诗:“天教日饮欲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规摹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这首诗表明当时的东坡已融入当地生活,也融入了海南的文化中。随后,在雷州的苏辙和在儋州侍父的苏过也做了两首诗唱和,难得的是这三首都是韵脚相同的步韵诗。黄庭坚也曾作《以椰子小冠送子予》:“有核如匏可雕琢,道装宜作玉人冠。”苏轼诗中说椰子冠是“短檐高屋帽”,后来士大夫所仿效的“东坡桶高檐短帽”,也是从“椰子冠”中衍生出来的。
刘运良作品《椰子冠图》(局部)。资料图
海南椰雕工艺的产生和发展,源自椰岛人民对椰子的实用性与审美的不断探索和超越。变废为宝在椰壳和椰木上雕刻,展示了琼岛先民的非凡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也体现出自古传承的物尽其用精神。
海南椰雕发展至今,在保留传统雕刻技艺的同时,也在尝试与现代科技相融合。那一抹深棕色里蕴藏的海南情怀,久经岁月的洗练,得到了延续与升华。
(作者系海南省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张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