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琼州府所在的琼山县境内(今海口市),有三个湖泊很有名,其中西湖位于今秀英区永兴镇,琼山进士郑廷鹄曾在湖边创办石湖书院,读书、著述、授徒;东湖位于南渡江东岸的美兰区灵山镇东湖村,据方志记载,该湖是地面陷落而形成的;在方位上与二者遥相呼应的南湖,却静静地“躺”在今琼山区龙塘镇的博让村旁,鲜为人知。
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鲜为人知的琼州“南湖”。王益友摄
据明代《永乐大典》引述琼州府《琼台志》(早于后来的正德《琼台志》)的记载:“琼州南湖在潭村,去城二十里。湖水亦深碧,环湖皆石立巉然,四岸民居。去湖四十步有井,名曰仙井,有石如珉。俗传:古有仙,常游于此,跪坐石上,其膝有痕。又有刻诗云:‘山高水碧半岩泉,(泉)接桃花亦峒天。(天)若辉光卮九转,(转)寻功行满三千。(千)方世界人何立?(立)点丹砂便自然。(然)急报君须记取,(取)知平地有神仙。’皆取上字接下句,半已磨灭。诗得于乡士吴眉寿。”
潭村便是现在的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潭口村委会,据村民称“潭村”“东潭都”“潭口”名称由来均来自龙塘土话称为“南潭”的琼州南湖,为不同历史的同一地名。南湖史记距府城二十里与现实相符。
另据万历《琼州府志》记载:“汉置珠崖郡,城东潭,城址尚在,崖下潭数十丈,断碑虽不可读,当是古来千百年遗物。”这里描述的东潭都城址附近石崖下水深数十丈的古潭应该也是琼州南湖。南湖坐落于博南山余脉的一处高地上,此范围所属潭口村委会博让村,博让村在龙塘本地话的记音,意为“井口村”。
民国《琼山县志》记载,“浮石井”在城南二十里东潭都博让村前,“井口村”中所指的井可能就是南湖旁边的浮石井,即正德《琼台志》中提到的“去湖四十步有井”。
南湖应为石崖凹陷成湖,无溪水注入,高空俯视湖面如一只大脚印,长约二百米,宽约八十米,湖岸边石崖高耸陡峭,湖水清澈,虽是堰塞湖,村民常到此洗澡、洗衣,水体却未见腐臭。
村民说南湖中间点水深不见底,猜测有水路从地下通往更深更远处。南湖南边的水较浅,湖中有石块铺成的路径贯穿而过,还有一个已经坍塌的古代石材构筑物。据民国《琼山县志》“龙塘八景”中的第七景“潭揖雩坛”描述,这个构筑物在古时可能是座求雨坛。
查考史书和方志的相关记载,南湖可能与西汉珠崖郡的得名有关。
东汉学者应劭是如此注解《汉书》“珠崖”这一条目的:“郡在大海中,崖岸边生珠,故曰珠崖。”《隋书》:“崖州贡径寸大珠。”
那么,史书中所指的珍珠是海水珍珠,还是淡水珍珠呢?
对于这个问题,正德《琼台志》引用了旧志关于采珠的记述,或许可以为今人解惑:“元至顺壬申,潭村汉珠崖旧址崖岸下有石穴至深,能水者沉入采蚌得珠。”后来,采珠点崩坏,“后洪水崖陷,不复有”,并称“今皆出于廉,琼则绝无”。也就是说,至晚到明代中后期,南方贡珠,都是产自广东的廉州,海南岛上的琼州府已经不再采珠进贡了。
南湖崖陷后,正德《琼台志》称南湖为“陷湖”,还记载“上有坛”,即南湖上设有祭坛。参照民国《琼山县志》“龙塘八景”之“潭揖雩坛”可知,该坛应是一座求雨坛,且沿用至民国时期,今已不存,湖中尚存其建筑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