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如火!6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文昌市铺前镇文北中学内的溪北书院,为的是心会一个人——清代“硕儒”潘存。近年史学界多有考证,确认潘存系提出“海南建省第一人”。文昌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局长鲍光余表示,溪北书院是海南省保存最完整的大规模清代建筑群之一,有利于研究海南琼北近代历史,溪北书院对文昌乃至海南教育的发展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溪北书院
溪北书院
这座书院孕育了博大的文昌精神
占地20多亩的溪北书院始建于1893年,气势宏伟,工艺高超,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院西北面对七星岭,有溪流环绕,故取名溪北书院。书院大门前有一个半月形风水塘,取“昭昭明月”之意。门匾上有清末著名书法家杨守敬所题的“溪北书院”四个大字,“书”字少一横,意为告诫学子,谦虚戒躁,世界上有读不完的书。
“溪北书院真宏伟!我原以为海南远离中原文化,荒芜落后,没想到130多年前,清代官员潘存退休后凭一己之力,四处奔波,在孤岛上创建了这么一个大书院。可见他对家乡的痴情和对教育的重视。我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意。”来自北京的游客张欣感慨地说。
潘存认为“读书求做人为要,我不欲与今人争文章,而欲与古人争德行。”为栽成后世,他自拟并书写两幅长联悬挂于“讲堂”两旁圆木立柱上。联云:“学问无他求益于身心家国天下;载籍极博折中于易书诗礼春秋”。
“寂静春山空”,书院里古树参天,几棵硕大的鸡蛋花吐露芬芳。游客们在长有苔藓的石板上踱步、沉思,端详讲堂、经正楼的每一个角落,似乎是沿着时光的掌纹,循着历史的脉络,透过沧桑的屋墙,感受着百年前海南的人文历史气息。
著名作家树才说:“如果要给文昌这座城市找一个浓缩的点代表她的精神内核,我以为,这个点就应该是溪北书院。在这里,正统儒学与宽广深厚的海洋文明相结合,形成了底蕴深厚富有魅力的特色文化,培养出一代代的知识群体,孕育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文昌精神。”
溪北书院
这个“硕儒”系提出“海南建省第一人”
创建溪北书院的潘存少年时享神童美誉,33岁中举,任户部员外郎。同治初,他与李慈铭,陈乔森齐名,号“三才子”。潘存疾恶如仇,不倚权贵,居京30年未获升迁,于66岁时辞官南归,居住文昌铺前白沙园村。离开了官场生活,他却也闲不下来,一心一意致力于兴学育才。当时中法战争打响,他又积极投身“团练”和海防建设。
1884年,潘存向朝廷提议“琼州改建行省”,并亲自撰拟《琼崖建省理由与方案》,并呈报两广总督张之洞。近年史学界多有考证,确认潘存系提出“海南建省第一人”。
1888年,潘存应广东总督张湘涛之聘,到惠州丰湖书院任教,大力培育人才,养一方正气。2年后,由于年老多病和思乡心切,便辞去教职返琼,很快就到府城苏泉书院当掌教,之后在文昌蔚文书院出任院长。
潘存敬佩明代先贤丘濬的人品和学识,一度计划重建丘公当年创建的奇甸书院,几经努力而未果。晚年,在两广总督张之洞和雷琼道台朱采的支持下,他开始在家乡创建溪北书院,可惜书院尚未建成,便于1893年农历六月初八病逝,享年76岁。溪北书院建成后,不少学者曾在此讲学,一时人文兴旺,人才辈出。
潘存为官刚正,文才武略,不仅是教育家,还是诗人,书法亦妙。溪北书院大门两侧短联:“维持风俗,教育人才”由潘存亲自撰联并书写。阴刻“讲堂”“经正楼”五个大字,也是潘存所题。
溪北书院
古往今来书院在文化传承上发挥巨大作用
“每次参观溪北书院,我仿佛看见了潘存,我深为其严谨探究学问、致力于兴学育才的精神所感动。这些年文昌市政府陆续修缮了溪北书院,这也是我们对一代宗师,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潘存的敬仰和怀念。”文昌市文北中学执行校长许环球说。
多少烟云散去,如今溪北书院像是一幅红黑白相互辉映的古画。它被周围的现代化的城市线条映衬更显得柔软而鲜明,在繁华的机器声中愈加清晰宁静而美丽。如今,位于铺前镇白沙园村的潘存故居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一个时代或一代人离去,它们把自己最大的创造——建筑留在世上。然而,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先人留下的可供使用的房子,还是历史的空间。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于此,许多建筑的细节清晰而确凿地记忆着历史的细节。”
溪北书院
鲍光余介绍,近年来,文昌市委、市政府先后对文昌全市的历史文物进行普查,并斥资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和开发利用,传承、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
文昌市文化馆馆长曾小宁表示,溪北书院在文化传承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该书院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起着推进作用,是人类文明的助推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溪北书院就是海南一部教育史、文化发展史和文明史,是一座巍峨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