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穿行在海南大街小巷,可以感受到年味渐渐浓起来了,而其中有一种特殊的年味,叫作“备年货”。
对于中国寻常百姓家而言,在春节前置办年货,是不可忽视的头等大事。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春节所必需的物品,统名之曰“年货”。
年货从哪买?备什么年货?答案里深深印刻着一个地方的民风习俗与集体记忆。眼下,春节临近,不妨趁着晴好天气,到海南人头攒动的市场上走一圈,到乡村农家里逛一逛,看看本地人的年货清单,感受不一样的“海南味道”。
到哪购置年货?
老街小巷最受欢迎
大多数老海口人逛年货的首选地,不外乎博爱南路。
“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以此著称的博爱南路,物美价廉、品种齐全。1月14日,海南日报记者走进这条老街,看见不少商铺已经挂出了红灯笼和春联,贴满墙的挥春、堆积如山的利是封,以及不绝于耳、“3D环绕”的吆喝声,营造出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
“福字怎么卖的?”“小的三块,大的五块,要什么样的?”“对联要不要带上一副?”一家主营婚庆用品的店里,老板杨庆文热情地招呼客人。这家二层小店有些历史了,杨庆文从小帮着父母做生意,如今他成了店铺的主人。
“过年我们就把婚庆用品搬上二楼,一楼全部用来售卖春节用品,对联、年画、窗花、中国结、电子鞭炮、小彩灯等,应有尽有。”杨庆文说,腊八节后,买年货的人会增加许多,各地的批发商陆续来采购,而本地居民一般是春节前一个星期开始买春联等用品。
顺着老街走,在东门市场入口处,有不少商贩支起简易的木桌,木桌上或摆放着几缸自家腌的辣椒、萝卜,或坚果、果脯、炒货等过年茶几上的“常客”。商贩脚边一把略带年份感的电子秤,让人“梦回”上世纪九十年代,消逝的“年味”又回来了。
除了博爱南路,海口府城著名的商业老街——忠介路,也是老海口人常去的年货采购地。从花鸟鱼虫到海底生鲜,从飞禽走兽到乡村野菜,从手打年糕到糖果饼干……吃的用的、装饰春节气氛的、访亲拜友时捎带的,可谓一应俱全。
在春节前后那几日,这些老街上还会有书法协会,书法爱好者为市民免费现场写春联。浓浓的年味,正是从这一条条老街小巷蔓延散开。
备什么年货?
小吃海货必不可少
关于备年货,民间流传着“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切块肉,二十七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的说法。在琼海也有一句俚语:吃看过年,穿看嫁人。可见,传统认知里,吃食应当是年货的头号主角。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海南人而言,“无鸡不成宴”是早已流淌在血液中的笃定。在海南人的年夜饭中,白斩鸡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海南人吃鸡讲究新鲜,一般不会过于提早准备,反倒是各种小吃,早早就被装进了“购物车”。
海南不乏特色小吃,但有些小吃平时制作的机会很少,大多在过年或重要时间才会制作,因而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比如红糖年糕、糖贡、饺子酥、信封饼、米纸、京果等。
在今年72岁的文昌会文镇阿公符邢珍记忆里,年的味道是幼时那一抹糯米糕点的香甜,以致多年来,他一直保留着过年前自制信封饼的习惯。
舀一勺特别调制的椰子米浆,将其均匀铺在烧烫的模具铁板上,伴随着“滋滋”的声音,浓郁的椰香、米香、芝麻香随即弥漫在空气中。而后,符邢珍用工具将薄饼对折成长方形,整齐地摆进竹子编制的簸箕里。
“市面上都有卖,但自己做,才有家乡味。”符邢珍自豪地说。
靠海吃海,海产干货也是海南人年货清单的必选项。常见的海鲜干货有虾米、鱿鱼、墨鱼、红鱼、鱼肚、干海马、干螺肉、干海参等。
春节临近,在儋州市白马井镇、海头镇等地,已有居民开始晾晒红鱼,用于自家食用或赠送亲戚朋友,寓意鸿运当头、年年有余;在万宁乌场渔港,渔民擅长晾晒鱿鱼干,这里的鱿鱼干远近闻名,识货的人很早就上门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