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一条河的“身价”:三亚大茅村以治水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海南日报 徐慧玲 2023-10-25 09:16

  关注海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流、葱郁的山野,能算得清值多少钱吗?

  对于三亚市吉阳区大茅村村民黎雄武来说,这个问题曾经很难回答,但现在,他心中有了明确的答案。

  转变,要从一条河流说起。

  流经大茅村的大茅河,是两岸村民的母亲河,一条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河流治理之路,让两岸村民切切实实感受到,好风景不仅能美了乡村,也能富了村民。

  近日,海南发布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三亚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作为其中之一入选。

  在潺潺的流水中,让我们一起探寻大茅村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密钥。

  河之伤从人人亲近,到一度避而远之

  从高空俯瞰大茅村,蜿蜒的大茅河穿村而过,连通了农田、池塘等。漫步村道,依水而建的小桥、依河而居的人家、依畔而栖的虫鸟,组成了一幅绝美的乡村山水画。

  “水美,是大茅村绿色发展的底气。”大茅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正才说。

  大茅河治理前,大量生活建筑垃圾沿河堆积填埋。

  大茅河治理后,水清岸绿,村景如画。(受访者提供)

  村民黎雄武的家离大茅河不过几百米,在他孩提时代的记忆中,河边总是坐满了洗衣、洗菜的村民,天气一放晴,顽皮的少年就到河边摸鱼。清澈的河水沿着河道潺潺不息,滋养着周边的农田。大茅河流淌着村民的生活印记,也记录了孩子们的欢乐童年。

  就是这样一条哺育着大茅村村民的母亲河,却在光阴流转中遭遇了层层创伤:生活污水随意直排入河,沿河填埋大量生活建筑垃圾,使大茅河水质愈渐黑臭,河道生态不断退化。

  “打开大门,经常能闻到刺鼻的臭味。”不知从何时起,黎雄武家门口的好风景渐渐变了模样。村民不再去河边洗衣、洗菜,甚至远远地绕道而行。曾经人人亲近的河水,变成了人人避而远之的地方。

  河流下游的水质更加堪忧。“在大茅河白水桥至入海口段,人工鱼塘、违法建筑等,侵占了河道,降低了河流行洪能力,水质变得愈加黑臭。”吉阳区河长办工作人员谭啟艳说。

  在大茅河下游水域负责保洁工作的傅道雄,手里还保留着当时的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2017年,当时的水体可以用发黑来形容。”傅道雄痛惜地说,河道里的底泥好似柏油一样黏稠,面对浑浊的河水,鱼虾都活不下来,村民更不敢取水浇地。

  傅道雄回忆,几个月下来,有几名巡河队员因忍受不了工作环境,陆续离职。

  大茅河的遭遇,让当地百姓感到惋惜。治水,成了两岸群众最迫切的呼声。

  河之治对症下药,统筹河流治理和产业开发

  湖河问题根源复杂,治愈绝非一蹴而就,既要下定决心动手术、除病根,也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延绵30.23公里的大茅河为三亚市级河流,起点位于三浓水库上游山麓,流经大茅村、中廖村等村庄,终点汇入榆林港流入大海,流域面积117平方公里。较为广泛的流域,也决定了其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盘根错节,涉及水务、环保等多个部门。

  如何打破“九龙治水”的藩篱?三亚市水旱灾害防御服务中心主任经验介绍,2019年,为彻底治理大茅河问题,三亚在全省创新提出“1+8+8”治水工作模式,即1个治水工作领导小组,8个流域组和8个工作专班。通过治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各部门通力合作、权责分明,凝聚起治水工作的合力。

  随即,三亚开启了对大茅水流域的全面排查,寻找到大茅河的病症根源:由于污水直排、填埋垃圾、人为侵占河道等原因,导致大茅河的河道边界不清晰,行洪不顺畅,水体自净能力弱,沿河生态景观空间也存在杂乱无序等问题。

  2019年起,三亚实施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逐一对症下药:防洪排涝方面,按照政府批复的河道界线,采取河道清淤、疏浚和拓宽等措施,逐步恢复河道行洪能力,并保证两岸排涝通道的顺畅;在水体净化方面,清理沿河填埋的大量生活建筑垃圾,减少河道内部污染源释放,消除河道水质污染隐患,同时配合两岸生态护坡工程,减少两岸随雨水汇入河道的污染物。

  “二者协同起来,共同起到净化河道水质的作用。”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白水桥至入海口段)技术负责人林彬说。

  在治理过程中,三亚保留了大茅水流域现有的红树林及其他本地植物,与抛石护脚、植被覆绿等措施有机结合,为本地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恢复并提升河流的生态生境。

  治水之意在乎水,也在乎经济转型。事实上,不断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是实施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一大目标。

  三亚市吉阳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吉阳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大茅河治理,包括新建堤防工程、水生态景观工程等,河道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将大茅河建设成一条安全、生态、智慧的河流。

  经过几年系统整治,水清岸绿、人水相亲的场景又回归了村民的视野。曾经让人掩鼻而过的大茅河,变成了大家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孩童们的欢笑声不时在河边响起。

  村民黎玉是大茅河的河道专管员,谈及这几年工作的变化,她感慨道,以前大家不愿意来,现在来了不愿意走。她在巡河过程中,也会提醒大家游玩时防止溺水,不要乱扔垃圾,共同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如画美景。

  如今,在大茅村,一个现代化的农业综合体正在崛起。立足良好的水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远洋集团和大茅村共同打造了大茅远洋生态村。2021年,财政部在全国启动13个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大茅远洋生态村成为海南省唯一通过财政部批复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

  游客在大茅远洋生态村游玩。海南日报记者武威摄

  这片绿水青山,正在向金山银山悄然蜕变。

  河之兴村民年人均收入5年增至3倍多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悠悠鸟鸣。如今,每逢周末,大茅远洋生态村都人气十足:依水而建的亲水平台,蜿蜒曲折的健身步道,顺势发展起来的房车营地、果园采摘等区域,成为市民游客亲近自然、休闲娱乐之地,一幅人与山水田园和谐相融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你看,越来越多鸟儿到此栖息和觅食,很多都认不出来!”对于大茅河,黎雄武再熟悉不过,可要介绍起河边的这些新来客,他却有些犯难。

  “在大茅村,好山好水好空气,都能转化为经济效益。”高正才说,以前别说游客不想来,本村人都纷纷往外发展,“要想引人留人,就得发展好生态,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系列实践正在验证这一朴实的想法。大茅远洋生态村采用“村集体+企业”和“农户+企业”的模式,成立村企合资公司以及专业合作社,将乡村文旅综合体、休闲采摘果园、生态绿道、田园风光、湿地等人文自然景观串珠成链,实现“农业+”多产业融合运作,让乡村发展有特色、有产业、有内涵。该项目也成为海南省首个通过验收的共享农庄。

  依托秀丽的自然风光,大茅远洋生态村发展起集田园采摘、休闲娱乐、餐饮住宿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兴起的多元业态带来更多就业岗位和商机,农家乐、家庭农场等发展有声有色,“一汪清澈水”在串起“一道风景线”的同时,也带起“一条经济带”。

  俯瞰大茅村,蜿蜒的大茅河穿村而过。海南日报记者王程龙摄

  以前在家务农的黎其成,来到大茅远洋生态村上班后,收入更加稳定。他说,随着大茅河水质的改善,不少大学生回乡创业,各种旅游项目也吸引更多游人前来“打卡”。

  不断增加的生态产品供给和良好的生态资源,正在变成一项项清晰可见的经济优势,让大茅村村民的幸福账单越列越长。

  如今,大茅村共发展起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9个家庭农场和350个自主创业店铺,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8620元,增长至2022年的28500元,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的51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153万元。

  呵护好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作为河道专管员的黎玉深知这个道理,每天她早早出门,巡河道、捡垃圾、观水情,尽管只是普通的工作,但她深感责任重大,“守好这方绿色家园,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重获新生的大茅河,正在迎来无限可能。接下来,三亚将继续推进大茅河专项治理二期及大茅村田园综合体三期项目建设,分区打造田园村镇发展区、雨林生态涵养区及智慧农业科教区等,推动生态价值不断转化为经济价值,让村庄更美、村民更富。

  (海南日报三亚10月24日电)

  点击图片查看H5海报河的新生

  大茅村共发展起

  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119个家庭农场

  350个自主创业店铺

  村民年人均收入

  从2017年的8620元

  增长至2022年的28500元

  村集体收入

  从2017年的51万元

  增长至2022年的153万元

  总策划:曹健胡续发齐松梅

  执行总监:许世立

  主编:李萌

  版面设计:张昕

  检校:王振文陈伊蕾

  H5文案:许世立

  H5制作:陈海冰

  视频文案:李萌

  视频剪辑:吴文惠

  视频拍摄:王程龙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天涯社区微博
    微博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