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一段被忽略的先贤佳话:成就“大明王朝的海南月”
海南日报 何杰华 2023-10-16 12:55

  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自此元琼州路改为琼州府。谈及明时的琼州府印象,提到最多的词便是“南溟奇甸”,这个瑰丽奇妙的词正是源自朱元璋发兵海南时发出两道圣旨中的《劳海南卫指挥敕》(另一道为《宣谕海南敕》)。

  圣旨称海南自古便有华夏之风,为南溟之奇甸。海南岛有什么“奇”的呢?这个问题将由一位海南人来回答,他便是丘濬。而丘濬后来能够考取功名,位极人臣,离不开一位名气不大的挚友——赵璟。

海口市文庄路上的丘濬塑像。何杰华提供

  南溟奇甸 明时皓月

  丘濬生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统九年(1444年)考取广东乡试第一名,景泰五年(1454年)中进士进了翰林院。在翰林院工作期间,他著书修史,多次担任会试、殿试考官,一时声名鹊起,桃李天下。成化二十三年,他的《大学衍义补》正式完成,丘濬成为礼部尚书,后于弘治四年正式入阁,先后任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在此人之前,海南无人可以做到。他还在翰林院时,同仁们就表达了诧异,凡遇上丘濬便会问:这海南岛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么个地方居然出了你这么个人?丘濬答得多了也嫌麻烦,便写了篇《南溟奇甸赋》,算作统一的答复,而这篇赋便能帮助我们了解明初时的琼州景象。

  《南溟奇甸赋》采用“问答”的方式,在赋中详细地回答了时人对15世纪的海南岛的诸多疑惑。说到琼州的文风,丘濬称:“魏晋以后,中原多故,衣冠之族或宦或商,或迁或戍,纷纷日来,聚庐托处。熏染过化,岁异而月不同;世变风移,久假而客反为主。”中原人士的大量迁入,让此地文明逐渐开化,耳濡目染中“礼义之俗日新矣,弦诵之声相闻矣,衣冠礼乐彬彬然盛矣。”正如丘濬所言,海南岛的“内地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到了丘濬所在的明朝,单举海南籍学子中进士一项,便可为证。

  自开科举以来,在明之前海南岛唐宋元三朝仅有宋一朝出过进士,人数为十五人,而在有明一代,海南中进士人数为六十四人(据《海南历代进士研究》),成为了“海滨邹鲁”。这首功当然要归于明太祖朱元璋,虽其“南溟奇甸”说的提出在当时存在“安抚劝降”的用意,但金口一开,势必引起朝堂及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加上朱元璋说过:“前代谓儋崖为化外,以处罪人,朕今天下一家,何用如此?若其风俗未淳,更宜择良吏以化导之,岂宜以有罪人居耶?”海南终于脱离了“贬谪流放之所”的身份标签。于是,兴学之风在海南乍起,当时的琼州府一府三州十三县均设有儒学,各地乡村遍设社学,民间义学、书院也遍地开花,古之南荒迎来了封建时代的盛世,甚至出现了“大明王朝的海南月”现象。

薛远雕像。何杰华提供

  共享藏书 学友受益

  这“大明王朝的海南月”指的是成化三年(1467年)八月,时年54岁的户部左侍郎琼州府琼山人薛远,因为三年前两广叛乱时,坐镇南京任兵部尚书辅助大将韩雍靖安戡乱,颇有功劳,还京后被擢升为户部尚书,成为有明一代海南第一位尚书;另一位海南人,时年52岁的邢宥,升左佥都御史,巡抚江南,总理兵民财赋,询吏治、察民隐、奖廉能、黜贪懦、杜奸宄、抑豪右,颇多建树,为时人称颂;同月,时年47岁的丘濬,修成《英宗实录》,升翰林院侍讲学士。一时间三星耀月,琼崖生辉。

  古代王朝中,同籍为官的不在少数,但一时一地,三位琼籍士子身迁高位,却并不常见。所以后人记录当年盛况曰“盛”,《琼台志》记:“广于天下为远藩,仕籍华秩已少,况琼于广又为远郡。成化二年(实为成化三年,即1467年)其秋,进薛公远户部尚书,邢公宥都御史,丘公濬翰林学士,皆在一月,恐虽天下望郡亦希。海外衣冠胜事,真奇逢也。”

  而这三人中的薛远和丘濬,都曾在少时受过赵璟的恩惠。

  赵璟名声不彰,《琼台志》仅有一条简单记录:“赵璟,字伯辉,卫武胄子。安贫乐道,环堵萧然,吟哦不辍。”

  王佐的《琼台外纪》中,则提到更多细节:“璟尝与薛尚书继远、丘文庄仲深友善,时接谈笑,其声琅琅。然每伤其妻父王霜筠先生家多书籍,而后无能主者。收藏宝蓄,用资诸人,以故薛、丘二公多得名书观览,皆起寒唆而能以学识致通显,为海内名人,璟有助焉。”

  赵璟少时便与薛远、丘濬相识,三人年纪相仿,常一起读书谈笑,友情甚笃。只是赵璟心中始终有一件事无法释怀,那便是他岳父家藏之书在岳父离世后无人能主。于是赵璟便以女婿的身份整理修葺岳父所藏之书,并将藏书室开放给读书求学之同乡。正因此,丘濬、薛远便得以接触到了更多的藏书。

  赵璟的岳父,这位明时海南的藏书家,不是别人,正是王惠。《琼台志》有记:“王惠,字仲迪,号霜筠,合肥人,从兄千户志调官籍于琼。博学能文,解学士缙称惠从赵考古讲明性命义理之学,洁白清修,毅然自立。洪武末,用大臣荐至京,以三丧未举,力辞归隐,天下闻其节行,所著有《截山咏史》《岭南声诗鼓吹》等集。”这位远道而来的古泸州人跟随兄长王志入琼,师从赵谦(浙江余姚人,博洽经史,时号考古先生。洪武壬申,由国子典簿谪任琼山教谕,造就后进,一时士类翕然从之,文风丕变),携友如永嘉杨升、丰城徐益(薛远恩师)等,常游于土城西之滨沦亭,或聚于王惠所建“霜筠轩”之中,唱游吟赏,著书立说,彼时,琼州文风蔚然。

  赵璟,并非明代尚书薛远、大学士丘濬的师长,却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这两位从海南走出去的人杰。

  王佐盛赞 丘濬效仿

  作为王惠的女婿,赵璟没有辱没门风,他无私地分享岳父所藏之书,延续了琼州文风,成就了一段佳话。因此,王佐在《琼台外纪》里感叹道:“时人以为璟犹石路初通之车辙,能通车而不有其功者也兹故录之,以愧夫蓄书家之子孙,妒人胜己,忍其蠹坏而不恤,或市货以资侈费者,其贤否何如哉!”

  王佐盛赞赵璟为琼州文路初通之车辙,认为虽然文路即通成功走出的人不是赵璟,他也不曾因此获得什么赞誉,但这样的人不应该被忘记,与那些家有藏书却宁可放在家中被虫蛀,或是贱价变卖掉的人相比,赵璟便是真正的贤达。王佐对赵璟感佩之情,溢于言表。

  享受过赵璟恩惠的薛远、丘濬没有辜负琼州的期望及师友的襄助,成为了后世琼州的榜样。而丘濬则更是懂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在成为“位极人臣”的大学士的同时,也成为了“粤中藏书第一人”。(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言粤中藏书者,当首推文庄。”)

  成化九年(1473年),丘濬在家乡建了一座藏书石室,将其所得之书尽藏其内,供有志于学者取阅。他在《藏书石室记》中写道:“书又不可得,而求之之难有如此者,乃喟然发叹,自盟于心曰:‘某也,幸他日苟有一日之得,必多购书籍以庋藏于学宫,俾吾乡后生小子苟有志于学问者,于此取质焉,无若予求书之难,庶几后有兴起者乎?’”前有赵璟不藏私,后有丘濬建书室,琼州文风不衰,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

  自古以来,文风与文人都是相互成就的。好的文风自然能造就出色的文人,而出类拔萃的文人,自然也会反哺和塑造好的文风。追忆先贤,非仅为纪念,是为使其志不亡也。

  (作者系海南省典籍整理与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天涯社区微博
    微博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