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香产业圈,“粤西沉香之父”官茂有的名字,总与“颠覆”二字相连。这位国家林草局沉香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总顾问,用一株嫁接易结香的沉香苗,改写了数十万香农的命运,让广东茂名市电白区观珠镇在五年间完成从“穷乡僻壤”到“香都”的蜕变。如今,他带着毕生积累的种源技术,与澄迈富银香业携手,要为“中国沉香之乡”筑牢最关键的根基——种质资源。
官茂有边勾香边动情地说:“沉香养育了我家几代人”
破局:从“十年等一香”到“三年见效益”
2010年前后的粤西山区,沉香种植还是“赌运气”的营生。“一棵树种下去,等十年未必能结香,结了香也未必能卖钱。”官茂有记得,当时香农们盲目跟风,把野生沉香苗往山上一栽就听天由命,不少人因投入血本无归而放弃。他在观珠镇调研时,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年轻人背井离乡打工,留下老人孩子守着荒坡,镇上街道坑洼,治安松散,“连收废品的都不愿来”。
为寻香种香,官茂有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球所有的产香区
转机始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官茂有在山林里找到一株天然变异的沉香树,其结香速度远超普通品种。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领团队攻关嫁接技术,历经三年失败,终于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易结香嫁接品种”——这意味着沉香树结香周期从10年以上缩短至3-5年,结香率从不足30%提升到80%以上。
“就像给沉香产业装了发动机。”2015年,首批嫁接苗在观珠镇试种成功,香农们发现,过去要“赌”的收益变成了看得见的账本。官茂有没止步于此,他带着技术团队驻村指导,从种苗选育到科学管护,手把手教香农“算明白账”:“一亩地就算只种200株,三年后亩产沉香10公斤,按市场价算就是近十万元。”
蝶变:五年间观珠镇的天翻地覆
如今的观珠镇,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坑洼路变成了“沉香大道”,两旁香企林立;闲置农房改造成了香文化民宿,外来务工者挤满了招工市场;镇上治安案件下降70%,银行网点因香农存款激增而增设了服务窗口。“以前是姑娘往外嫁,现在是外地小伙上门来。”当地干部的调侃里,藏着实实在在的变化。
只要与沉香在一起,官茂有就会像孩子般开心
这一切,都源于官茂有所奠定的种源根基。他推动建立的“沉香种质资源圃”,收集了200多个沉香品种进行对比选育,为产业装上“稳定器”;编写的《沉香嫁接技术手册》,成了香农手中的“致富经”。据统计,仅观珠镇就有3万多农户靠沉香脱贫,周边辐射带动数十万香农增收,形成年产值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
十年前官茂有用大海捞针的笨办法发现的天然高产沉香种源已经长成了树林
“种苗是1,管理和技术是后面的0。”官茂有常对香农说,“没有好种源,再努力也是白搭;有了好种源,加上科学管护,才能把1变成100、1000。”这种“种源托底+技术赋能”的模式,成了他送给沉香产区的“财富密码”。
深耕:为澄迈种下“未来香”
“澄迈的沉香有天赋,但种源标准化是短板。”2024年底,官茂有走进澄迈县加乐镇的香林,便指出了关键。如今,他与澄迈富银香业集团的合作正稳步推进:在澄迈福山镇共建沉香种质资源圃,首批引入包括他培育的易结香品种在内的12个优质品种;并筹备在即将开办的沉香产业学院开辟“香农技术课堂”,定期培训科学种植方法;推动建立从种苗到采收的全流程标准体系。
官茂有向海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沉香专委会王儒远秘书长介绍新品种
“沉香产业要走得远,种源必须攥在自己手里。”官茂有向澄迈县林业局张泰基局长娓娓道来。“你看这株是从外地引进的,那株是本地选育的,我们要找出最适合澄迈水土的‘当家品种’。”他计划用三年时间,协助国家林草局沉香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副秘书长沈汝青,推动澄迈的沉香标准化种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复制观珠镇“种源突破—技术跟进—产业升级”的成功路径。
在即将到来的澄迈国际沉香大会上,官茂有将带来沉香产业经验的分享,还有他随身带着的那本翻破了的《嫁接技术手册》——封面上,他工工整整地用红笔写着:“所有的奇迹,都始于一颗扎实的种子。”
“一线香农”官茂有被政府评选为“最美非遗工匠”
从粤西到海南,官茂有的脚步从未停歇。他深知,自己手中的不仅是一株株香苗,更是一个个等待绽放的希望。而澄迈的香林里,新的故事正随着嫁接苗的扎根,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