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不用打官司,在街道就能把这幺麻烦的事解决得这么妥帖!”日前,在海口美兰区白龙街道综治中心签订完调解协议后,居民洪某的女儿孙某感慨道。近日,一宗因农贸市场碰撞引发的损害赔偿纠纷,在白龙街道综治中心与白龙司法所历时两个多月的合力调解下成功化解,获得了当事人的由衷认可。

据悉,8月12日,洪某在白龙农贸市场采购时,被转身整理货物的摊主吴某不慎撞倒,致左臂骨折。其女孙某将洪某送医后,初步医疗费用达3578.34元。因双方对责任划分与赔偿金额分歧较大,8月14日,当事人共同向白龙街道综治中心及司法所申请调解。
首次调解中,洪某方主张吴某承担全责并先行赔付医疗费,而吴某认为洪某行走时未注意观察,应分担责任。由于伤者仍在治疗,后续费用未明,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首次调解的僵局,白龙街道引入当地有威望的退休调解员及村长担任“乡贤”,以通俗语言阐释责任认定逻辑,缓解双方对立情绪。8月19日,洪某完成二次检查后,其女提出包括医疗、护理、误工等在内的1.5万元赔偿诉求,吴某认为金额过高拒绝接受。
为突破僵局,调解团队于8月20日邀请双方至白龙司法所进行二次调解。司法所作为中立场所,既避免了“主场优势”干扰,也通过行政监督属性保障了协商公平性。在此环境下,双方情绪逐渐平稳,开始理性讨论赔偿细节。
“我们在调解中采取‘背对背’单独沟通策略:对洪某方,依据《民法典》侵权责任条款说明吴某主要责任的同时,也指出洪某未充分观察的过失,并合理核算后续费用;对吴某,则强调经营者安全义务,结合其经营实况引导理性承担赔偿责任。”调解员说道。

经过多轮沟通,10月17日的第三次调解中,双方在调解员引导下换位思考——吴某理解洪某伤痛与经济压力,洪某方也体谅吴某的经营能力。最终,双方就5600元赔偿总额达成一致,涵盖全部医疗、护理、误工及康复费用,洪某方承诺不再追究其他责任。
“本案通过“提示函启动+乡贤辅助+所内调解+背对背沟通”的多元模式,将法理与情理相结合,既维护了当事人权益,也提升了矛盾化解效率。”美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实践为类似小额人身损害纠纷提供了可复制的工作经验,彰显了基层调解在促进社区和谐中的重要作用。(林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