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海口老地名——城市变迁见证者
海南日报 杨树 2025-04-07 10:07

  海口有不少从古沿用至今的地名,每一个地名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比如培龙、东门、得胜沙、饶园……这些老地名,既是城市古老的印记,也是百年乃至几百年来城市变迁的见证。

  清咸丰《琼山县志》中还绘有完整的府城城墙图。杨树供图

  培龙

  加土培筑,故曰培龙

  培龙市场位于海口府城高登西路,今人看到的市场属新建,但“培龙”却是一个古老的地名。这一名称始见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民国《琼山县志》有记载:“培龙市,在(琼州府)城西门外,道光十八年,郡绅倡捐买铺二间,毁拆,将地并城壕隙地建置,以郡城龙脉从此入首,加土培筑,故曰培龙。”当时,府城士绅商人认为此地有龙脉,为“龙脉入首”之地,因此在此填土培筑,又倡议捐建商铺,由此逐渐形成集市,集市也美其名曰“培龙”。

  清代中晚期,培龙市是商品进入郡城(今府城)的重要集散地,是城内居民集贸的中心场所。培龙市日益发展壮大,后来甚至取代了城内东门市等集市的地位。

  1926年,府城扩建街道,西边城门和北边的新城一带城墙被拆除,但培龙市这个兴建于城壕隙地之间的集市得以保存下来。20世纪40年代前后,此地建起一些简易固定的店铺,到六七十年代,培龙市是一个“日集”的集市。到了80年代,在高登西街未建成之前,此地池塘、水坑遍布,当时都是城壕的残留地,后来逐渐填平建成道路和民居。

  1983年,培龙市场建起五层高的府光商场后,客流量更大,由此培龙市场更加兴旺,占据府城集贸市场的半壁江山。如今,培龙市场仍是府城地区重要的农贸市场。

  海口府城东门遗迹。杨树供图

  东门

  历史悠久的城东门

  东门里是一条道路,位于海口府城,西端连接文庄路。东门里古称“东门街”,明代时即是通向府城东城门的咽喉要道,“东门”正因东城门而得来。

  如今,残缺的城墙和东城门仍存在。府城东城门,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形态颇为壮观。明万历《琼州府志》载:“自城北循东接至南隅,长三百四十四丈,高阔如旧。改东门曰永泰。门上各建层楼,四隅仍建角楼。”

  根据文献记载,琼州府城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最初为土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指挥孙安、张荣开始大规模增筑城墙,东门最初名为“朝阳门”,后于洪武八年(1375年)改称“永泰门”,并在城墙外增筑子城以加强防御。明成化八年(1472年),东门更名为“体仁门”,这一名称沿用至清代。

  城门名称多次更改,但地理位置始终在城东边,城门始终是“东门”。东门城墙为石砌包砖结构,内夯土。东门外有河流,明清时称“学前水”“潘公河”,今称“美舍河”。因东门地理位置紧邻美舍河,历史上曾作为府城的护城河,也是府城水运的重要通道,水路的粮食、商贸均可通过河口河运输至东门码头,形成繁荣的市集,这一市集即为“东门市”。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东门城墙历经多次修缮,明代的桑昭、清代的涂棐等官员均对其进行过加固改造,使其成为“完美坚固,甲于岭海”的军事要塞。

  1926年,府城拆城门、城墙以扩建街道,第二年陆军营长陈济南又把北边城池填平作练兵场。此后,宏伟壮观的琼州府城垣才逐渐被拆除,而随着进城的道路增多,曾经作为交通要道的东门街逐渐被冷落,但“东门”这一旧称一直沿用,居民聚落称“东门里”,道路则称为“东门里”或“东门路”。

  然而,近代因城市扩张和棚户区改造,东门码头早已湮灭,残存的城墙也面临被拆除的风险,仅存的遗址亟待保护。

  海口得胜沙一带骑楼老街及早期的海口海关办公区。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宋国强摄

  得胜沙

  军民打海盗得胜

  得胜沙路位于海口龙华区,路名是古代一处沙滩名称的沿用。得胜沙原名“外沙”,当时是位于海口所城之外的一片沙滩,古人取“海口外缠一片平沙”之意,取名“外沙”。外沙因何改为名称颇为奇特的“得胜沙”?这牵涉一场军民抗击海盗的故事。民国《琼山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其地为海口外缠,一片平沙,在旧两炮台内。道光二十九年,海寇张十五犯海口,把总黄开广带兵战贼,于此得胜。禀请上宪建焉,因名得胜。”

  《海口市志》(2004年版)的记载更为详细:“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海盗张十五等驾船数十艘袭击海口港,清军海口水师营20余艘兵船立即出击,经激战,海盗退逃。四月底,海盗不甘失败,又疯狂攻击海口城,清军守备许颖开、把总黄开广等指挥全城官兵全力抵抗,杀伤海盗10人。激战中,王鹏年等率乡勇从背后袭击海盗,杀死贼首1名,海盗仓惶溃逃。当天夜里,海盗企图再次偷袭海口城,守城官兵早已严阵以待,把总黄开广当即下令炮火阻拦射击,海盗死伤惨重,狼狈溃逃。”

  关于这一场战斗,民间传说又有更传奇的色彩——冼夫人显灵,并骑白马率天兵助战,最终帮助军民击退贼寇。战斗之后,官府为纪念这一场胜利,将“外沙”更名为“得胜沙”,这一命名又使此地有了“凯旋之地”的意味。

  清咸丰八年(1858年),海口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得胜沙因港口优势迅速发展为商业中心,中法医院、邮政局、海口大厦(五层楼)等标志性建筑相继落成,洋行、外资企业云集。20世纪30年代,这里是海口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如今,这里既是服装批发集散地,也是游客感受海口骑楼文化的热门景点。

  饶园

  饶新孝建娱乐园区

  饶园巷位于海口市解放东路上,巷子因“饶园”而得名。

  说到饶园巷,就绕不开饶新孝(又作“饶先孝”)。饶新孝,原籍琼山县演丰乡(今属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北港岛道头村人,清咸丰年间造船“下南洋”,后辗转至越南经商,逐步拥有载重64吨轮船18艘,5个泊位的千吨级轮船码头12座,拥有越南堤岸、芽庄、西贡半数以上海上交通运输业和港口货运权。光绪年间,饶新孝返乡兴建海南首家娱乐场所“饶园”,选址海口所城西门街与北门街之间,占地数十亩,内设永乐戏院、杂技表演及特色游戏“梅花桩”等。戏院以青竹搭建戏台,琼剧、粤剧与杂技等交织演出,成为当时海口市民娱乐中心。

  当时,为方便达官显贵观戏,饶新孝还修筑了“永乐街”,并引入咖啡与台球等业态,形成“永乐街”娱乐商业圈。然而,饶园命运多舛,1919年后被军阀占据为公署,后又几经易主,逐渐褪去娱乐底色。

  饶园的得名,创建者饶新孝首先使用了他的姓氏“饶”。另据记载,当时饶新孝从越南运回柚木、石料打造园林式建筑群,园内还有水塘与绿化,故称“园”。新中国成立后,饶园逐渐被改造为居民区,如今仅存“饶园巷”见证历史。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