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也是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份,却拥有十多种语言和方言。呕哑嘲哳的方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民歌便是其中的一座宝库。
由于海南是移民之岛,也是方言之岛,更是文化之岛,催生了指不胜屈的民间文艺种类,诸如琼剧、斋戏、临剧、军戏、公仔戏(木偶戏),又如黎歌、苗歌、儋州调声、临高“哩哩美”、村歌、军歌、咸水歌、崖州民歌、石山民歌……不一而足。这当中,除了沿海地区与海洋有关的民歌,可圈可点的民歌品种不在少数。
拥有100多万人口的黎族同胞,5大方言支系之下还有多种土话,民歌资源的丰富性可想而知。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腔调,如琼中、保亭的“罗尼调”,琼中、五指山的“水满调”、东方的“欧欧调”等,常用的就有100多种。黎族民歌题材广泛,内容概括起来有劳动歌、情歌、时政歌、生活歌和故事歌等。黎族情歌中有不少长篇叙事歌,譬如《甘工鸟》和《抗婚歌》等,其中《抗婚歌》讲述了一对抗婚情侣,对父母包办婚姻不满,结伴逃到他乡的故事,其中“我俩坐在山坡上,闷闷地拔着茅草尖,对着溪水和深潭痛哭。隔着滚滚的溪水,你在那边痛哭,我在这边饮泣”等唱词,让人听了不禁为之动容。
在海南岛中部的环五指山地区是海南苗族的主要聚居地,苗族民歌已流传300多年,在琼中和平镇新兴村、吊罗山乡崩岭村、黎母山镇高利埇村等苗村,至今都有苗歌在传唱,而在每年“三月三”歌手们还会进行苗歌比赛。苗族民歌题材广泛,歌词以七言四句为一节,曲调单一但优美动听。有些叙事歌往往三天三夜都唱不完,如《盘皇歌》《水淹歌》等;苗族民歌中还有以祭典为内容的《祝神歌》《坛官歌》《灶王歌》等,以礼俗为内容的《迎亲歌》《神农土地送禾回》等,以爱情为内容的《女思男歌》《相思歌》《盼郎歌》等。
在海南岛,海南闽语,即俗称的海南话分布最广,使用人口也最多,其主要民歌腔调被文艺研究专家称为“海南调”。在不同市县,“海南调”随着音调的变异也有所变化,如万宁和陵水一带的“万州调”、三亚和乐东一带的“崖州调”、昌江和东方一带的“昌感调”等。主要流行于琼西南三亚崖州、乐东黄流等汉族聚居地区的“崖州调”,即崖州民歌,早在2006年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崖州人的《诗经》”,足见其历史悠久性。
崖州民歌是海南民歌中的古老歌种之一,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歌词多为七言,从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到生产生活等领域,均有涉及,一般分为长篇叙事歌、生活长歌、短歌和对歌四大部分。其中长篇叙事歌(俗称“歌封”或“大朝歌”)这类题材的民歌,每首都是叙事长诗,目前已发现不下百首,如《梁生歌》《红楼梦》《英台山伯》等;长歌(俗称“歌牌”),这类民歌的代表作有《贫家织女怨》《十道情郎》等;短歌(俗称“歌仔”)以七言四句体为一首,多为即兴吟唱歌,精品极多,如《观音填海歌》;对歌(俗称“答歌”),民间对歌艺人具有很强的即兴创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彼此唱答往往能够通宵达旦,是海南民间文化中的奇葩一朵。
除了极具代表性的崖州民歌,海南话民歌还分布于文昌、定安、海口、琼海、万宁、澄迈、屯昌、陵水、乐东、东方、昌江等讲海南话的地区,其中不乏较有影响力的歌谣,如传唱于定安县的长篇叙事歌《从六含冤歌》,讲述了明代万历年间,定安县白塘村有个叫黎璋的人,在定安县衙里当差,因偏听偏信后妻的诬告,将前妻所生之子活埋,酿成人间悲剧的凄惨故事,听后发人深省。
此外,临高语是一门在琼北地区分布地区较为辽阔的语言,除了临高县全境,在海口、澄迈和儋州的部分乡镇也有操临高语的人群。除了用临高语演绎的渔歌“哩哩美”,还有不少民歌品种,如海口市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山民歌,内容涵盖人文历史、自然景色、劳动生产、时政世态和婚丧嫁娶等方面,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哭嫁歌》;除了石山镇,在海口市的长流、西秀、永兴、龙桥、龙泉和龙塘等镇,也有用临高语传唱的民歌。